1、如何应付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情胡爱芳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学 321300【摘要】在中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按照教师的设计而进行的。往往一堂苦心设计的课,可能会有许多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灵活妥当地应付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情,不仅关系着一堂课教育教学的成果,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的标尺,它可以反映出教师应变艺术的水准。【关键词】 冷静 睿智 博学 因势利导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还存在师生与外界环境多侧面、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着多种“意外“的变化。下面来谈谈自己多年来遇见的几
2、件突发事情的处理过程和方法。一、要沉着冷静,处乱不惊 冷静是一种心态和气度,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才能做到处乱不惊,遇事不怒,冷静理智地去解决突发事情。上氯气的化学性质时,那天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眨眼工夫,雨点噼哩哗啦下来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外面的景象吸引了。那年天气异常干旱,久违的雨使同学们的心一下被滋润起来,课堂乱哄哄的。这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大家赶快看一到两分钟,然后我出一道有关下雨的题目。”还没有到一分钟,同学们催着问:“老师,什么题目啊?”“有关人工降雨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干冰。”“那么干冰为什么可以用来人工降雨呢?除了干冰外,还有别
3、的物质吗?”大家摇摇头,我趁机引出碘化银也用于人工降雨,并且指出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心已被抓回,继续上完氯气的化学性质。虽然那堂课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我把卤素中的碘化银提前讲了,在当时情况下,这样处理教材未尝不可,对此时的印象学生非常深刻。面对这样的突发事情,教师的应变艺术就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的激动,冷静的审时度势,寻求妥当适度的解决方法。二、要睿智聪慧,机智过人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个性不同、心里面貌各异、知识程度不一的活生生的学生。特别是在当今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喜欢分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
4、。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修养,而且还要具备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向学生介绍胶体知识时,教材是以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为典型实例,来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的直径大小不同。在1nm-100nm之间的是属于胶体,小于1nm 的是属于溶液,大于100nm的是属于浊液。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用“丁达尔现象”。等我实验做完,课堂中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可以用水做一下吗?”“当然可以。”我在准备做演示之前,一边发问学生,是不是也会出现“丁达尔现象”呢?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不会。本来想在学生的饮水机上取水的,刚好看到黑板下方有一盘水,我就用烧杯随意取
5、了一小杯(那是学生用来准备擦讲台和黑板的),意外的现象发生了,居然也有“丁达尔现象”。我的心里也疙瘩一下,怎么会有呢?我用学生桌上的矿泉水做实验,可是没有出现“丁达尔现象”。同学们叽叽喳喳说开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立刻蹦了出来“怎么回事呢?”此时我有思想准备了,不立即作答,巧妙地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们:“是呀,谁能答出这个问题呢?”学生们就这两杯水展开讨论,很快就有人回答:是因为里面的分散质的颗粒大小不一样。脸盘里的水有粉笔灰落在里面,刚好这时候的颗粒大小在1 nm-100nm之间。趁势我变魔术一样把黑板的粉笔灰多放一些,搅浑做实验,又没有“丁达尔现象”了。针对同样分散剂和分散质,只要分散质的直径大
6、小不一样,可以做到是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在这堂课上学生针对什么是胶体和检验是不是胶体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应变能力和求实精神,这样才能应付各种复杂局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要博学广识,胸有成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疑惑,这是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教材内涵的深层开掘。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教师就需要运用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努力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做钾和钠的性质实验时,课间学生不小心踢翻了存放钾和钠的瓶子,里面的煤油不多了,没有全部遮住钾和钠。我想做完后再拿回实验室。在课堂上我顺利做完钠在空气
7、中燃烧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但在我打开玻璃塞想做钾与水反应,正准备拿出切割时,突然听到“呯”的一声巨响,我和学生都面面相觑,几秒钟内傻傻的你看我我看你。我回过神后,看桌上存放钾的瓶子,居然看不到影子,连钾也找不到一小块了。学生问:“老师怎么回事啊?”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想给学生说明白道理,以便打消他们的恐惧心理。但是实在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我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实验做不成了,就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钾会发生爆炸,而钠没有,是什么原因造成爆炸的,这个意外的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抛出这些问题后,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最后的结论是钾肯定与空气反应了,而且比钠与空气反应要剧烈,这个爆炸的意外实验同样
8、说明钾的金属性比钠要活泼。至于是什么原因会爆炸留到课后解决。后来查资料是这个道理:钾在空气中生成了超氧化钾,是很强的氧化剂,而钾本身是很强的还原剂,两者发生了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第二节课时把这个资料告诉了学生,学生对氧化还原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平时注意涉猎各种科普读物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用自己的见识对学生正确引导,教师会轻松对答,应变自如。四、要谦虚谨慎,虚心好学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很多老师会在课堂教学中经历这样的事,特别在讲解化学计算时,冷不丁地会冒出学生不同意你的解题方法,或者他认为他的方法比你的要好。
9、这时面对这样的突发事情,教师不应该觉得丢脸,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虚心好学,不断完善自己。在高三的计算教学中,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有甲酸、乙酸、丙酸甲酯组成的液态化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则该化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68.8 B:72.7 C:75.3 D:73.2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则一般是:先把混合物看成(CH2)nO2形式,由n(C):n(H)=1:2,求得碳、氢、氧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8%、8%、44%,然后求出最简式的2倍。但在求最简式时很难进行数字处理。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不用求最简式能很快做出来。”他上来写出:M=2*16/44%=72.7,“多简单
10、啊,我还兜了一个大圈子。”当我由衷表扬这个学生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特别是到了高三,此时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老师,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虚心好学,做一个具有谦虚美德的教师。总之,学生敬佩的是品德高尚的老师,仰慕的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依赖的是能力高强的老师。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的宝贵品质,也是教师成功的秘诀。由此可知,教师的劳动之所以成为创造性劳动,是因为教学虽有原则可循,但无框框可套。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因人因事,顺情缘境,审时度势,采取适宜的应变艺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