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南昌起义的时间;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时间;遵义会议时间;八一宣言发表的时间及内容;长征的时间;西安事变的时间。能力训练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占有资料,抓住有效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历史使命的理解和认识,深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学习、提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真理的作风。新 -课-标 -第-一 -网学科方法训练点:强调记忆准确,理解到位,应用熟练。学会占有材料、
2、理解材料、运用材料来解决问题。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难点: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原因。解决办法:展示资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 课时安排课时四、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器材六、学生活动设计、学生阅读材料,提出思考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讲解或者提问,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总结规律。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告诉学生当时的大背景,介绍国民党的政策,再点出共产党对此的反应来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国民党继续推行屠杀共产党的政策
3、,有大批共产党员及革命人士牺牲于国民党的屠刀之下,比如:我们熟悉的向警予、夏明翰、陈延年。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就此丧失信心,他们从血泊中坚强的站起来,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艰苦历程.这节课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在(1927-1936)年的奋斗历程.讲授新课:本阶段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个时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 “九一八事变”为界限,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1931)讲述了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创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第二阶段(1931-1936)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国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过渡,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分析第一
4、阶段 (有那些史实反映了国共的矛盾,指导学生读课文)(三)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1.武装夺取城市南昌起义指导学生看学案的学习方法:历史事件应掌握那些要素,看屏幕:时间、地点、五位领导人按要素来掌握南昌起义,强调其意义: “第一枪” “独立领导,创建人民军队” “开始” 秋收起义 时间 人物 明确地点 注意部队的去向 文家市决策: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向湘粤赣边的农村进军思考: 中共为什么总是选择湘粤赣边地区? 看大屏幕的资料(告诉学生读资料时要善于抓住有效信息),边读边总结并板书:“人好” “地好” “经济基础好” “政治环境好”天时,地利,人和,真可谓 “风水宝地”啊!所以,在这片土地上,中共点
5、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2.井冈山道路含义:x k b 1 . c o m那么中共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呢?这是有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看大屏幕)(师生互动,边看边总结,还是强调抓住有效信息): “经济基础” “群众条件” “革命形势” “必要条件” “重要条件”点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具体说就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然后利用图示讲解)土地革命(基本内容)中共的领导(前提)武装斗争(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战略基地)意义:(必须讲述)毛泽东这一思想是在总结中共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
6、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地图展示:明确井冈山的位置,说明根据地位置)最后点出: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即(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导入下一个问题(四)、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1、红军长征 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采取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解释:“攘外必先安内”(指导学生看材料
7、)分析:依据材料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也就是说“安内”是真而继续推行对日妥协的反动政策,“攘外”在当时只是掩人耳目而已。所以“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对外是步步退让,而对内则是集中精力“围剿”红军。 http:/w ww.xk 再从中共这一方来分析原因:主要让学生回忆中共的路线。让学生明白:由于王明 “左”倾错误的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过程:一笔带过其过程重点分析遵义会议的意义,其内容要强调关键词。来源:Z*xx*k.Com内容: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
8、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xkb1意义:遵义会议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在不受共产国际错误影响的条件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中共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即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路线问题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所以,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八一宣言:思考:八一宣言的发表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情况,在出现了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结果:年月胜利到达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反映了什么样的矛盾?
9、答:国共的矛盾以及中共内部路线的矛盾.再以矛盾来导入下一个问题2西安事变 (讨论:看大屏幕) 原因:指导学生抓关键词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当前的大形势) 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继续 “剿共”毫无出路。蒋介石一向利用 “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学良逐渐觉醒。东北军士兵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愿望促使张学良转变。中共政策的积极影响,使张学良放弃 “剿共”而转向抗日。西安事变的发生不是张,杨两位将军一时冲动的偶然之举,而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各种社会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一种必然,(注意让学生知道)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当然还有阶级矛盾以及国民党内部的
10、矛盾。另外注意:张学良身负的是国恨家仇(皇姑屯事件)经过:(师生共学课本,抓要点)。时间、人物、经过。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种政治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 (重点讲述中共的态度)。中共分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认为存在两个前途:一是由于处理不当引发新的更大规模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造成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二是由此结束反共内战,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的建立起来,使全民族的抗战早日实现.为了实现第二个前途,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确立了正确的方针:和平解决。(进行热爱党的教育)来源:Z_xx_k.Com(要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影响:第一、(强调中共的诚意):中共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表明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团结抗日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新 课 标 第 一 网第二、(强调几个名词:关键、初步、序幕)西安事变的 和平解决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的序幕。八、小结:九、板书设计南昌起义武装夺取城市 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秋收起义 井冈山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八一宣言 西安事变系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