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一、材料类型:1. 具有明显体现题意的关键词句2. 并列相关类(言论观点、行为事件)3. 人物叙事类(真人真事、传说故事)4. 寓意象征类(寓言故事、具有寓意的人物场景)二、不同材料类型的审题方法1、有明显体现题意的关键词句(方法)找寻关键 分析内涵怎样找到关键词句?材料中议论性、总结性的词句 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人物之间的对话【材料】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抑或人生,都存在吸收与给予的现象。有人强调吸收,有人强调给予,也有人既吸收也给予。由于立足点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同。【分析】关键词:吸收索取 给予奉献关键句:“有人强调吸收,有人强调给予,也有人既吸收也给予。”分
2、析得出论点:讨论索取和奉献的关系。2、并列相关类(方法)求同存异 辩证分析(做到两个“同时”)找出多则材料内涵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之间的差别。辩证分析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等),同时又要有侧重点。【材料】 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分析】 相同点: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为别人?还是为自己?差别:材料“不为别人而活”强调不能被别人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材料“为别人而活”是强调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升华。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
3、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有奉献精神,实现价值的升华。 3、人物叙事类(方法)概括情节 以果推因整体概括材料的主要情节。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物事件的结果分析其原因。【材料】古时候有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朝里做官。一天,他接到皇帝旨意,安排他去放牛。这个人并不觉得委屈,而是一心一意地放养牛群。他早起晚睡,把牛喂得个个体格健硕,毛色顺亮。皇帝见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把养牛这样的小事都做得如此好,于是便委以大任,让他担任宰相。一下子从一个放牛的变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这个人依然全心为公,为人谦逊,一
4、点架子也没有。他还常常深入民众中,了解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政绩非凡。【分析】主要情节:皇帝安排官员去放牛,官员认真放养牛群,做得很好,后来皇帝就任命官员担任了宰相。结果:皇帝任命官员为宰相。原因:官员放牛做得很好。放牛和作宰相分别对应小事和大事。联系生活实际,很多人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但是却对一些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于去做。由此得出材料的立意:先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以成就大事的心态去做每一件小事。不管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管处于什么岗位,都要爱岗敬业,做好自己我分内的事。4、寓意象征类(方法)透过表象 联想到人透过材料的表象,理解寓意。进行“由物及人”、“由事及人”的联想,即由
5、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由材料中的行为事件联想到人的生活实际,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材料1】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分析】1、各个意象的寓意买:选择。买的原因:喜欢。(果汁、咖啡、矿泉水)饮料:兴趣爱好、人生道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甜的、又苦又甜的、淡淡的)口味:特点、风格各不相同。2、分析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材料的立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不要跟随别人的脚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6、方式,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材料2】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开始他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他又想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生命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分析】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首先概括主要情节: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分析材料,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最后死于草丛。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蜗牛选定的目标太遥远了,以他的能力根本无法完成。蜗牛放弃了大的目标后,什么也不肯做了,最终一事无成,死在草丛中。从蜗牛联系到人,明白故事的寓意:立志、选定目标时要符合自身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做事要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三、随堂总结:整体理解材料,不能局限于只言片语深入理解材料,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综合运用方法,不要孤立于一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