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韩秋燕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是面向应用的。作为一门语言,交流和沟通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重读、写而轻听、说的现象。因此,培养出了很多英语上的“聋子”和“哑巴”。其中“哑巴”英语的问题最为突出。所谓英语“哑巴”既是指有较好的读写能力,听力也不差,可是口头表达的能力却有相当大的障碍。而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位学生运用英语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况且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听说读写都是它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崇尚素质教育和学以致用的今天,我们必须全面重视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那
2、么在现阶段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口语水平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阻碍学生口语发展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1.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在英语课堂中能接触英语外,其他地方几乎不能,更没有说英语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仍不会说的后果。 2.接触英语的时间太少。英语是一门外语,而我国又不存在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学生主要在课堂上跟教师一点一滴地学习和操练英语;平均每天接触英语(且不是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1.5小时左右;课堂上40分钟里,学生是在非自然的环境里十分小心得使用英语的都要仔细地斟酌,避免犯错误;而在课堂之外,学生接触使用的仍是自己的母语-汉语。因此
3、,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接触,远远达不到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英语这样一个庞大的语言体系。 3.班级人数过多。培养听说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每个学生都需要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班级容量较大,一般在50至60人左右。班级人数过多就难以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使学生开口实践的机会少,口语的能力当然难以提高。 二、个人主观性因素1.惰性,懒于启齿,缺少说英语的氛围。国情,学业,师资力量固然对学生开口说英语有着直接的影响。但试验证明,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好于性格内向的,缺乏自信心者的口语水平。他们在陌生场合下
4、敢于大胆讲外语,不怕出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有了错就感到难堪且常常焦虑不安的人对学习外语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2.心理障碍的影响。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如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等训练不够,朗读等基本功不到火侯等,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于形成心理障碍,怕说错,说不好,人讥笑,被批评。因此学生开口难,连理叙述更难,越怕就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导致恶性循环。长期以往,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提高口语能力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口语中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
5、信心。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病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要求,勤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而不愿说英语,有些学生由于自卑而不敢面对许多人的面说英语,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而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说英语等等。作为老师要通过仔细观察、询问等方式,弄清学生不愿开口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对自卑的学生则激发其自信心,使他们逐渐敢于说英语。这样,促使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愿意开口说英语。 二、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么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绪。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
6、生,发展的。一旦这种情绪被激发,它就变成了学习的自觉性。因此,兴趣与教学的成败是有密切联系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英语教学成功者的经验中都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法宝。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以有目的地培养,使学生养成坚韧、勤奋、刻苦等优良品质,成为一个意志坚强者。三、坚持用英语教英语。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教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用英语教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宗旨,为了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新理念,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