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课练班级: 姓名:一、选择题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 鲜卑 B. 匈奴 C. 汉 D. 氐3.“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
2、A迁都洛阳 B实行官吏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讲汉语4.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5.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6.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严惩贪污受贿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 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
3、的侵扰 B.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 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 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8.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口大量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江南的开发9.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10.右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刺激了鲜卑族与汉族
4、的融合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11. 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促进了民族融合 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1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13. 如右图,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 ( )14.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15.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
5、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引自元末诗歌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
6、形式?17.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15 AADDD DDBCB CADAA16.(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17.(1)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2)奖励耕战。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言之有理即可给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