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
2、从容心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2比较法。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
3、;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教师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4、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
5、前文。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2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
6、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
7、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教学步骤一
8、、导语设计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1指导学生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教师提示:读准字音:相与(y)藻(zo)荇(xn)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
9、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
10、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想像画面,思考。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
11、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六、课堂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八、布置作业1默写记承天寺夜游。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九、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