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反思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首先,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前搜集有关蚱蜢与蝈蝈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它们的不同点来导入新课。这样,既符合作者细致观察才能明确蝈蝈的特征,又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事物特征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其次,注重学法指导。如: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绿色蝈蝈的特征时,强调学生学会找中心句,关键词句;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这样,学生不致于抓不到重点,泛泛而谈。在品读赏析优美句子时,强调学生善于运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最后,目标明确,教学定位恰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学习者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相应的说明文知识,因此在教学知识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 ,没有专项的说明文知识要求。但语文学习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为了以后的说明文学习,又适当的渗透说明文知识如“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的渗透。 总之,本节课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不足的是,该班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回答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