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怎样说课一、说课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教材分析正确、透彻。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2、 理论性原则。说理精辟,能灵活运用学科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体现出较高的理论素养。一方面要有理论指导。对教材的分析应以数学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以数学教学论和数学教学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一方面,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3、 逻辑性原则。说课时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清晰、说理严密、前呼后应。4、 创新性原则。这一原则是说课的灵魂,也是衡量说课质量的重
2、要标志。即,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你无我有,你有我优,让人耳目一新。二、(课前)说课的内容。(课前)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方面内容。1、 说教材。(1)介绍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说课中教者首先要阐述所备、所上的数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分析本节课在整个一节、一单元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课时教学内容(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3、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方面分析、制定教学目标。(3)说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搭配,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2、 说教法学法。说教法。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说学法。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和学习习惯,以及为什么这样做。3、说教学程序。说出自己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课堂结构、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实验设计及板书设计等。4、 说对本节课教学计划的预评估。一般数学课的说课材料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准备,但也不是面面俱到,这几个部分不是简单的罗列,我们在思考说课内容,陈述说课内容时还应做到
4、以下基本要求:1、依据教学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2、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3、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4、说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5、说明优化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三、说课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的老师深钻“纲本”,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保证说课质量。1、如何说好课(1) 要明确说课的目的,根据说课的目的确立说课的形式。(2) 了解说课的程序,明确说课的流程。(3) 要精心构思,不可信口开河,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 要说透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一教育教学原则。(5) 要抓重点,抓关键,讲究“省略”,过渡自然,前后照应。2、
5、 说课技巧(1)说“清”教材。教师在说课前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对这节课内容进行追本溯源,找到他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看看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要求,牢牢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课程标准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反复揣摩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分析清楚明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教材,课时安排,明确目标。(2)说“对”教学法。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一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说课时必须要“实”,要对路,对准学生的学
6、习思路。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的方法技巧、个体发展和群体提高这三方面内容。(3)说“精”教学程序。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一般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具学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板书设计。(4)说“准”练习安排。习题的设计,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体现让不同学生
7、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四、说课应注意的问题1、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在备说课稿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把握要求、容量适当。2、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3、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4、应掌握详略,突出重点,避免空泛,力求实在。5、展现专长,突出特色。一、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8、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二、设计思路(一)关于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
9、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关于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2、
10、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三)关于教学流程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
11、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
12、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1、
13、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二)引导探索1、 认识直线:(1) 认识直线的特征: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
14、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 (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
15、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2、 认识线段:(1) 认识线段的特征: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3)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3、 量线段(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