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李敬萍【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作为传输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更是师生生命获得共同发展的地方,充满着生命的元素和极富理性的思考,在落实生命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全人格 生命价值 安全防卫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的人文内涵”指在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因此,作为一名
2、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去努力:一、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形式教师法中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第四点:“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塑造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所谓健全的人格,其实就是指人性的全面发展或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其他活动,比如道德追求,常常是要压抑人的感性欲望甚至是正常的快乐。教学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教师引导学生从白求恩的人格魅力体会。看到的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跨国医生,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如果他没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生命价值,是不会做得到的。
3、但是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活动就不同了,在语文审美体验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人以情感为中心的一切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在瞬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所以,语文教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只是片面地发展人性中的某一方面,而是既可以培养人的敏感、直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人的悟性和理性,从而使人的智力和性情全面发展。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情感,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大多数语文教材都蕴含丰富的审美因素。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以通过邹忌敢于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邹忌的人格美。前苏联教育
4、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是使孩子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二、从文本中去挖掘生命教育的材料初中语文有许多的课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
5、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就会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应该怎样才有价值?”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所认识。如教学生命之舟这课,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重要的认识,只要有一丁点抢救生命的机会,都绝不放过拯救生命。教学八年级下册你是你的船长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也与我们的家人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存在,才有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学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引导教育学生关键时刻要善于分析,只要有利于自己生命存在的正确方式。不要过分在于生命施救的方式。在此,又可引导根据近年来的地震带给
6、人们的灾难,让学生重视生命。三、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感悟生命的价值文学名著陶冶着我们的性情,砥砺着我们的意志,丰富着我们的情感和想象。语文阅读课中,教师推荐学生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书籍或者文章。比如,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在遭遇困境时,人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坚强地活下去。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勇于创造,不但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还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文本。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人只要有一
7、种勇敢、胆大、心细以及永不言败的信念。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通过刻画了一个身残志坚的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战胜了敌人也战胜自己,只要有美好的追求,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真正的钢铁战士。这些文章和名著,处处都散发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看这些作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人生的价值。有这些文章思想的熏陶,就会让学生有一种看法:每个人都是过一生,有的人过的充实幸福,有的人过的消极而无所作为,有的人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到底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价值思考不同。勇敢执着、默默奉献、珍爱生命、
8、坚持不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财富。也是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最好素材。四、教学中穿插新闻报道进行安全防卫心理的教育当前的中学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他们中有人被敲诈,有人被欺负,甚至有人被杀害,此类案件比比皆是,甚至有上升的趋势。教师法中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第五点也提出:“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因此,对教师来说,给中学生加强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非常重要。可以运用实际的新闻报道来指导学生如何增强防卫心理。例:据羊城晚报报道,广州某中学生,由于上网吧,在网吧里结实了一位社会青年,该青年常以向家长、向老
9、师通报他上网吧为由,向该中学生勒索香烟、钱等。后来有一次发展到在路上争吵,该生被社会青年动手毒打,幸好被“110”巡警发现,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开始了立案侦查。有少数学生被欺负,一直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而是请社会青年来“摆平”,终于酿成了流氓斗殴,给学校、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教育学生遇到类似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一、 要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第二,要有及时报告的意识。特别是个子矮小,体力单薄的学生遇欺时,要及时报告家长、老师,请求其出面解决。第三、要有机警的报警意识,即遇危急时临危不惧,寻找脱身之遇,求助于警方帮助。第四、要谨慎交友。总之,要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充满信心,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固然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但学生主体生命意识的彰显更为重要。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参考文献:1.刘小霞 谢世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态性语文课堂”何以可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