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数一课的第一次课堂诊断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如果运用得当,有益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太简单,学生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致;太深奥,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低年段的数学老师决定以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下面就结合王老师上的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进行第一次诊断。我们组的老师们在课堂上主要观察教
2、师的提问,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观测记录。现就结合自己的记录,课后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分析,谈点一点看法:一、 开课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使学生最好的老师,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王老师结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一些桃子,回家后分给了三只小猴,猴一分得7个、猴二分得4个、猴三分得1个。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这个问题显得既亲切又有思考性“我觉得是有效的,因为她很恰当的把引发的矛盾留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老猴子这样分不公.第二个问题紧接着乘胜追击问:“为什么不公平?怎样分才公平呢?”。一石
3、激起千层浪,学生都很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去想办法到底怎样分才公平,对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 步步进跟,水落石出。在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题例:小华做5朵,小红和小强共做 8朵,小芳做7朵平均每人做几朵?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老师不是急着告诉结果,而是紧跟学生出现的状况,紧跟不放,如他们谁做得对呢?第二个同学为什么做得不对?都同意他的意见吗?等问题是学生真正认识到平均数的意义。以上这些问题我觉得是有效性的提问,因为每次的问题,对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也有些题我认为是无效的如:(能看懂这个统计表吗? 7号队员投中个数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个数812108号
4、队员投中个数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个数910718师:从这两幅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什么信息?你们认为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谁投篮更准呢?因为第一看统计表这个内容,在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对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题,可以直接问,第二,难度太大,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平均数和简单的计算求平均数,出现次数不等,问题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学生在这里花费了很多时间,也没有处理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是我认识到在今后的课堂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提问的时机,又要考虑它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是否新颖等。只有这样全体学生才能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