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学 生: 刘梦捷 学号: 200940110257 学 院: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入学时间: 2009 年 9 月 15 指导教师: 吕玲娣 职称: 讲师 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 15 诚 信 承 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 月 日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摘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
2、的概括性。其中句子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含义之稳定是其它著作所不能比拟的,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论语中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和总结,探求论语中所包含的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固定句式。关键词:论语;结构;特殊句式Title Analysis of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 AnalectsAbstract: The Analects is an important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is also one of great li
3、terary value of prose writings. Analects is basically speaking, intelligible text with a high degree of generality. Sentence structure, grammatical function, stability is incomparable to the other books of the meaning, to futur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vocabulary enrichment and has had a significant
4、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sentences in the Analects and summary, explore the Analects contains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namely judgement, omit words, flip words and fixed expressions.Key words: The Analects, syntactic
5、 structures and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目 录一、引言(绪论).1二、判断句 .1(一)肯定判断句.2(二)否定判断句.2三、省略句. .2(一)省略主语.2(二)省略谓语.3(三)省略宾语.3四、倒装句. .3 (一)主谓倒装.3 (二)宾语前置.5 (三)状语后置.7(四)定语后置 .8五、固定句式.8六、结束语. .10参考文献.11致谢 .12一、引言论语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同时,论语的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文字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因此,本文以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
6、生的论语译注为研究文本,对论语中的特殊句式进行分类探究。所谓特殊句式就是指句子的句法结构与我们现在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我们将其分类为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固定搭配句式。论语当中,这些特殊句式都有出现。二、论语中特殊结构句式的类型(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表示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因此,判断句我们又可以划分为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 1. 肯定判断句(1) 主语+谓语+也 这类判断句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所占的比重也最大。存在44例。例如:子贡曰:“仲尼,日月也,无德而逾焉。”(子张) 子曰:“射不主皮
7、,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宪问) 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 邦无道,谷,耻也。(宪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 夫端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季氏)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例-,是典型的以“主语+谓语+也”的形式出现的肯定判断句,而例-例则是谓语部分用指示代词“是”复指前面的主语,从而形成的判断句。“这里是因为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来复制,使意义更加明确。” 如例中的“是”
8、字复制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件事,其余的由此类推。(2) 主语+者,谓语+也 这种句式,主语后用助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句式在论语中出现的却比较少,只存在3例。例如: 政者,正也。(颜渊)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子张) 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也是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3) 主语+为+谓语 这种句子之间,使用判断词“为”连接,不用语气词“也”结尾。这里的“为”多翻译为“是”的意思。这种句式在论语中出现了2例。 例如: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可以为文矣。(宪问)2. 否定判断句 论
9、语中否定判断句数量并不多,结构差异也不大,主要是否定词“不、无、非”放在谓语之前构成了否定判断句。 例如: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八佾)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回也,非助我者也。(先进) 非吾徒也。(先进)(二) 省略句 文言文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因此,在古代汉语中省略句特别多。而省略的主要表现为句子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1. 省略主语 论语当中,表示主语的人称代词多用谦称和尊称来代替。其中,通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用尊称来代替第二人称。但是在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和“你”。这些词做主语在论语中经常省略,一共出现13处。例如:(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10、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微子)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4)回也非助我者也,也吾言无所不说。(先进) (5)昔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上述例句中,例(1)省略了作为主语的“吾”,句中指的是“曾子”;例(2)省略的是“孔子”;例(3)省略了“吾”,句中指的“孔子” ;例(4)省略了“颜回”;例(5)省略的也是主语“吾”,句中指的“孔子”。2. 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因此这种结构在论语中出现的也较少。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即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论语中有2处
11、这样的例子。例如:(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例(1)中“贫”和“富”后分别省略了作为谓语动词的“见到富人”和“看到穷人”。而例(2)这句话中,后半句省略了谓语“择”。这是因为这两句话之间是作为并列关系而存在的,意思明确。因此,省略“择”也不影响人们理解。3. 省略宾语古代汉语中省略宾语的现象也比较多。可以说,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到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这种现象在论语中也比较常见。一共出现12处。例如:(1)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学而) 。 (2)人不知而不愠,可以为
12、师矣。(学而) (3)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4)康子馈药,拜而受之。(乡党) 例句(1)到例句(3)这三句话的句法结构是相似的,同样都是介词“与”或“以”,后面省略了作为宾语的“之”字,例(1)中省略的“之”代指的是子贡,例(2)中省略的“之”代指的是上句中提到的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的人。例(3)中省略了代指商的“之”字。而例(4)中动词“馈”后省略了宾语“子”,这里指孔子。(三)倒装句所谓倒装,就是为了强调、突出语句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主要有四种,即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
13、置以及定语后置。1. 主谓倒装 此类句式一般放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意义。这类句式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5例。例如:(1)子曰:“贤哉,回也!”(雍也) (2)君子哉善人!(述而) (3)“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 例(1)中“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颜回,才是真正的贤士啊!”这句话中,由名词充当主语,形容词充当谓语,构成了主谓倒装的句式。与“君子哉若人”和“大哉孔子”句式相同。2. 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或介词为宾语,以及用“之”或“是”复指宾语时,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因此
14、,我们又可以按照否定句式、疑问句式、“之”或“是”复制宾语这三种句式来分析论语中的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既然是否定句,那么句中要么有否定副词“未”、“不”、“毋”、要么有表示否定意义的代词“莫”。例如: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先进) 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子路) 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阳货)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子曰:“果哉!未之难也。”(宪问)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
15、辱焉。”(阳货) 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 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子路)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 子曰:“莫我知也夫!”(宪问)例到是“不”作为否定副词而造成的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在论语中出现了5例;例到是“未”作为否定副词而形成的宾语前置句式,这在论语中出现了3例;例和则是以“毋”作为否定代词而造成的宾语前置句子,在论语中仅出现了2例。例到的句子里,则是“莫”表示否定意义时形成的宾语前置句式,这种现象在论语中存在7例。(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论语中出现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孰”“焉”等,它们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动词前面
16、,形成一种宾语前置句。例如: 子路曰:“子行三军, 则谁与?”(述而) 吾谁欺?欺天乎?(子罕)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择其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何为则民服?(为政) 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子张) 孰后倦焉?(子张) 焉往而不三黜?(微子)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例中,是“谁”以疑问代词的身份作宾语 这种的用法比较固定,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7例。基本上构成了“谁+动词”的形式
17、,翻译为“什么人”,与现代汉语中“谁”意思基本相同。例这种句式中,“何”作为疑问代词,常与“有、与、为”搭配,翻译为“什么”的意思。这种句式在论语中一共有27例。例-这三句话中,“孰”都是代物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这种以“孰”作为疑问代词造成的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在论语中仅存在3例。例中,疑问代词“焉“作为宾语,同样也是构成了“焉+动词”的形式,可以翻译为“哪里”或“什么”的意思,共5例。(3)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而形成的倒装论语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宾语前置句,这样句式的特点是,在宾语后面用“之”或“是”复指,“之”或“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从而形成了宾语前置句。 例如: 父母唯其疾
18、之忧。(为政)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 曾由与求之问。(先进) 吾以子为异之问。(先进)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尧曰)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无忧也。(述而)例中用“之”作为复指代词,例中“之”复指的是“其疾”;例中“之”分别代指前面的“道德”和“学问”;例和例中的“之”都指的是“仲由”和“冉求”。这些由“之”复制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都被提前了,这种句式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3处。例例则用“是”作为复指代词造成的倒装,与“之”的结构和用法都相同,在论语中仅出现了4例。3.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放在所修饰的谓语前面,
19、说明谓语的状态。而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中作状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形成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序,也就是状语后置。状语在句子中主要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一般用来说明其处所、时间、物件、方式、程度等。例如:(1)使民以时。(学而)(2)八佾舞于庭。(八佾)(3)季氏旅于泰山。(八佾)(4)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5)哀公问社于宰我。(八佾)(6)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7)何有于我哉。(述而)(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颜渊)(9)事之以礼。(为政)(1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11)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 上述例子中,例(1)和例(4)是表时间的状语后置,“使民
20、以时”即“以时使民” “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即“今之世难乎免”。而例(2)和(3)是表示处所的状语后置,“舞于庭”即“于庭舞”;“旅于泰山”即“于泰山旅”。例(5)(8)是表对象的状语后置。例(9)(11)是表示方式的状语后置,“事之以礼”即“以礼事之”。表时间、处所、对象状语后置的句式中介词全部都是“于”,一般翻译成“在方面”。而表方式的状语后置中我们发现介词几乎全是“以”,这里“以”本意有“凭借”的意思。4. 定语后置在古代汉语中,如果定语过长,为了保持句子的平整与美观,定语就会被在中心语的后面,形成后置定语,这就造成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倒装现象。在论语中,定语后置的典型例子有: (1)士志于道
21、,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2)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3)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宪问) (4)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卫灵公) (5)齐景公有马千匹。(季氏)这些例句中,前四句句式结构相似。比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句式应该是“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之)士,未足与议也.”翻译出来就是“志向在于真理但是以吃粗粮穿破衣服为耻辱的士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后三句与之相同。但是第五句“齐景公有马千匹”这是一种古代比较常见的定语后置情况,即数词和另一个与中心词有关的名词后置修饰中心语 ,“马千匹”即“千匹马”。(四) 固定句式 “
22、文言文中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经常出现,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固定句式。”这种句式又称为凝固结构。1. 含有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 “不亦乎”是文言文中表示反诘的固定句式,语气比较委婉,所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何(奚)以为” 在这样的句式中,“为”是语气助词,“何以”有两种意思,如果它后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就作“何用”解释,如果它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那么“何以”就要翻译为“以何”,即“为什么”。 例如: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何
23、以伐为?(季氏)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颜渊) 虽多,亦奚以为?(子路)(3)“孰与”、“与孰”这种句式用在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询问两项相比怎么样。可翻译为“跟比较,谁”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颜渊) 师与商也孰贤?(先进)(4)“何有于哉”和“于何有” 这种句式多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可翻译为“对来说怎么样?” 例如: 何有于我哉?(述而)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子路)(5)“如(若、奈)何”和“若之何其(也)” 这种句式主要用来询问方法的,都可译为“拿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例如: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24、?(先进)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颜渊)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先进) (6) “何其” 这是一种以疑问形式表示感叹语气的固定形式。句尾通常用“也”,目的是使说话语气舒缓,以增强感叹意味。可以为“怎么这么啊”例如: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泰伯)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颜渊)2. 不含有疑问代词的固定句式(1)“惟为” 这通常翻译为“只有是”。 例如: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2) “之谓也”、“其之谓也(乎)” 这是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句式,宾语放在谓语动词“谓”的前面,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 民到
25、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3)“有所”、“无所”这种句式中“有”“无”是动词;“所”与它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的”、“没有的”。例如: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学而) 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卫灵公)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大学)(4)“夫如是” “夫”这里作为语气助词,用于引出下文。可以理解为“如果这样子”。 例如: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夫如是,奚而不丧?(宪问)(5) “然则” 这种句式中“然则”一般翻译为“那么”。 例如: 然则管仲知礼乎?(八佾) 然则师愈与?(先进) 然则从之
26、者与?(先进)(6) “与其宁”和“与其无宁” 这是一种选择句式,用于两者的比较。 例如: 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子罕) 通过对论语中特殊句式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作为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论语中句子结构形式非常全面,特殊句式中的几种结构例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固定句式等句式几乎都有包括。而且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不仅是先秦文学的典范和我国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法功能比较多,含义稳定,这对后代语法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注释: 王力 古代汉语第一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第245页.
27、 高小方.古代汉语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168页. 参考文献:1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3陈志明.论语疑问句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 2000(1).4张萍.论语疑问句的辨别和句法结构例析J.南京大学报 2010(1).5高小方.古代汉语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6唐子恒.文言语法结构通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7施逵生.论语注释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8王海萍.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9杨伯峻,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修订本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10 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致谢这篇论文的完成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吕玲娣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论文中遇到问题时,都是吕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的继续进行,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的修改定稿的整个过程,花费了吕老师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吕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