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 草原牧歌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演唱银杯2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教学目标:1通过听、唱、舞、演等音乐形式,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感受表现牧民生活的场景,体验并喜欢蒙古族音乐。2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别。3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1通过听、唱、舞、演等音乐形式,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感受表现牧民生活的场景,体验并喜欢蒙古族音乐。2区分蒙古族长、短调音乐的区别。教学难点:1注意唱好倚音及波音。2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的再现蒙古族人民款待宾朋的热闹场景。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录音设备、学生收集的资
2、料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舞草原播放三段音乐万马奔腾、筷子舞、挤奶舞并邀请学生和着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律动。通过律动揭题,让学生在愉快的舞蹈动作中进入课堂,初步感受蒙古风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赞草原1学生交流收集的各种形式的蒙古族音乐及其相关知识。(可用音响资料,或现场演唱),鼓励、肯定学生。2播放天堂的MTV,欣赏完请学生说说感受。3再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在演唱音色和演唱风格上作下对比。4教师歌舞表演歌曲银杯,带领学生进入愉快的音乐氛围。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激发走进蒙古人生活和音乐的激情。唱草原1用“U”哼唱歌曲曲调。2学生跟随范唱带默唱
3、、演唱歌曲。(注意唱好倚音及波音)3思考: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唱唱、听听哪种处理方式最符合歌曲的意境。4比较: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的区别。(出示银杯辽阔的草原两首歌曲, 在比较中区分长短调音乐的特征)通过默唱培养学生认真聆听和准确识谱的习惯。在歌曲演唱中,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处理,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通过听、说、区分使学生对长、短调音乐有清楚的认识,对蒙古族音乐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演草原1思考: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谈谈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歌曲?(风俗性宴歌)并假设自己是蒙古包的主人,会用哪些方式和形式来款待客人?2在讨论的基础上,在
4、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学生自由想象,编创。3邀请老师和其它同学扮演客人,抽生随着音乐创造性的再现蒙古族人民款待宾朋的热闹场景。通过聆听、创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激发用其它艺术特质表现音乐的激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溶入热情的音乐氛围,感爱蒙古族人民款待宾朋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对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爱之情,乐于了解蒙古族的音乐和文化。评议总结1指导学生自评、互评,师评。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蒙古人民的生活,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唱起了热情的酒歌,感受了蒙古族人民“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唱着洒歌,期盼下次再来到这辽阔的大草原和温馨的蒙古包吧!3学生边唱边跳离开教室。让学生学会评价,在评价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