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沉锚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植树问题”教学例谈湖北省黄石市民主街小学 王智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实践数学,感受数学,使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论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学习,他只能重装自己原有的
2、知识经验,构建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学生的思维锁定起来。这就是“沉锚效应”。课堂教学活动中,沉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信息中包含有数学信息和相关的数学问题,这就是解决类似问题的“锚”。教师在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问题时,采用类似问题的案例来对学生启发,类似案例就是突破难点、启发思维的“锚”。课题中教师“锚”的选用与否,是否恰当,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锚”选用得好,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发言主动积极,学生间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默契;反之,课
3、堂气氛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沉锚效应”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下面结合“植树问题”教学片断来谈一谈它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案例“植树问题”的学生学习目标是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探究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三种关系,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教学中怎样启发学生想到这三种不同可能性栽法是难点,探究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植树问题。A教师: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老师拿出3种教具和树的模型,以及代表5米的一根绳子。三种
4、教具如图所示:(教具1、2的房子应该是和表示小路的直线连接的,由于制图的原因,它们之间有点空隙。) 教具1 教具2 教具3各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教具摆一摆,探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各学习小组展示交流。生1:我们组选择的是两头都有房子的模型,因为两头都有房子不能栽,所以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栽了19棵。生2:我们组选择的是有一头有房子的模型,有房子的一头不能栽,另一头可以栽,一共栽了20棵。生3:我们组选择的是两头都没有房子的模型,两头都栽树,一共栽了21棵。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完成表格。栽的种类小路全长(米)每隔几米栽一棵(米)间 隔 数(个)棵 数(棵)两头不栽10052019只栽一头
5、10052020两头都栽1005202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两头都不栽 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头 棵树=间隔数两头都栽 棵数=间隔数+1B教师:上课开始时安排了一次小组活动。活动内容:一个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在每条边上摆3朵花,如果给你的花要全部用完,你能摆出来吗?每个小组的花的数量不同,分三类:9朵、7朵、6朵。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交流。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主要分3类: 图1 图2 图3师:每个小组花的摆放都符合要求。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三种摆放方法每条边都是3朵花,为什么花的总数不一样?生1:图1每条边的两头都没摆,而图2每条边的两头都摆了,每个角的顶点摆的花算了两次,虽说都是3朵,
6、但图2花的重复利用,所以数量少。生2:图2利用了3个顶点的花,图3只利用了2个顶点,花的数量当然多一些。图1一个顶点的花也没有重复利用,需要的花最多。师:看来每条边两头的端点是否利用,对花的总数有影响。小组实践活动二:师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小路和树的模型、表示5米长的短绳、表格。小路只是一条长方形纸条,表格如下:小路全长(米)每隔几米栽一棵(米)间隔数(个)棵 数(棵)各小组实践操作后展示交流,交流结果汇总如下:栽的种类小路全长(米)每隔几米栽一棵(米)间 隔 数(个)棵 数(棵)两头不栽10052019只栽一头
7、10052020两头都栽10052021师:大家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生:小路的长度、每隔几米栽一棵、间隔数都一样,但栽的棵数不同。师: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栽的棵数不同?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路的两头是否栽树,是造成栽的棵数不同的原因。师: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些不同的栽法的?生:因为我们刚才在三角形3条边上摆花的时候,知道每条边的两头是否摆,对花的总数有影响,所以想知道在路的两头是否栽树,对栽树的总数有没有影响。我们商量做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发现路的两头栽不栽,对栽树的总数有影响。师生共同探究表中数据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3种不同的栽法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完善表格第一例的内容。反思分析:“植树问
8、题”老师在教学中苦恼的问题是怎样启发学生想到三种不同的栽树方式。此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两位教师,第一位老师选择的是人为给学生设置障碍,把三种不同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模型操作,然后探究总结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第二位老师运用了“沉锚效应”。在新课前进行一次操作活动,让学生知道边的端点是否摆,对花的总数有影响。这好比是一个锚,沉在学生心底,进而在探究植树问题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受到前面操作活动结论的启发,产生“在路的两头是否栽树,对树的棵数有无影响的思考”,再带着问题去探讨实践,行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发,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创造。“沉锚效应”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作用。“沉锚效应”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教师例举的“锚”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之间有某些相似点,通过联想的作用,使学生很容易受到启发。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利用沉锚效应,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要预防沉锚效应,以防限制学生的思路。通讯地址: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民主街小学 王智胜联系电话:152 7205 5629电子信箱:mzjxxwz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