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历史题型解读及解读要领.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929255 上传时间:2025-01-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题型解读及解读要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题型解读及解读要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题型解读及解读要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题型解读及解读要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题型解读及解读要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题型解读一、单项选择题【命题原则及特点】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一种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题型类别】 1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

2、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2材料型选择题通过文字材料(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命题灵活、思路开阔,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课改以来中考试题中广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

3、,而着眼于“为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记和理解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归纳比较、因果分析、价值评判以及本质规律的揭示等。(1)揭示本质选择: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2)因果判断选择:分析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3)比较选择: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

4、因。(4)程度选择: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5)逆向(否定)选择: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准确”、“错误”等词语,并在这些关键字词下面打了着重号,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选择。4组合型选择题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

5、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1)配伍:对若干史实进行匹配,要求选择相关联或无相关的一组。(2)排序: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3)多选变异: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解题要领】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审题,领会题意,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键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要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和区分备选项,一看被选项是否正确,二看被选项是否符合题意。单项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审、忆、选、查”四个步骤解题,

6、“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 “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干、审题肢、审选项。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1概念型选择题解答要领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注意备选项表述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

7、史概念的准确含义,防止概念混淆,还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法,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细心审题。把握试题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排除干扰选项。例题 (2009年杭州市中考试题)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正确评价的能力。选项A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选项C和D是辛亥革命失

8、败的表现,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为正确选项。2材料型选择题解答要领(1)文字材料类选择: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找准切入点,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例题(2009年芜湖市中考试题)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 B恐怖主义泛滥 C毒品走私猖獗 D贫富差距悬殊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题干中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扩大了全球范围

9、的贫富分化,故D为正确选项。(2)图表材料类选择: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设问要求,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表和信息判断,分析其所描述史实的原因和结果,联系选项和所学知识正确作答。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右图杂志革命(第四期)发行时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A1924年 B1925年C1926年 D1927年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所给的图片材料中抓住“中华民国十四年”这一关键时间提示,同时在时间换算时要注意“民国元年”即是“民国1年”的概念,然后进行正确的换算。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解答要领(1)揭

10、示本质选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从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特点、结果、影响、意义等方面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抓住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主要矛盾和决定性因素,从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例题5(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丁强同学在学校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发起进攻、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

11、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开始,而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则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故D为正确选项。(2)因果判断选择: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不同概念。例题6(2009年乐山市中考试题)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时间(年)192119231925粮食产量(亿普特)23

12、.1334.5544.24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史实的能力。材料中“19211925年”是重要的时间限制,这一时期,苏联(苏俄)实施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B为正确选项。A选项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C选项中斯大林模式和D选项中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不符合题意义。(3)比较选择: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例题7(2009年贵阳

13、市中考试题)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史实的能力。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而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故D为正确选项。(4)程度选择:此类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题需要根据“最佳”标准进行判断,从题干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将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排除,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例题(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

14、,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图表中1842年、1895年和1901年三个时间分别是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故正确答案为B。(5)逆向(否定)选择: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例题(2009年苏州市中考试题)世界上

15、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否定型选择与配伍型选择的结合,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理解,其中B、C、D选项皆为正确的组合,可以用排除法确定A为正确选项。4组合型选择题解答要领(1)配伍选择:首先判断被选项中的配伍关联是否正确,排除掉错误的选项,然后判断正确的配伍关联是否符合题意,找出正确的选项。例题(2009年烟台市中考试题)下面改编的这段歌谣来自于互联网:东北有个杨靖宇,其别名叫“忠良将”;东北有个张学良,其别名

16、叫兵谏蒋;东北有个王进喜,其别名叫“铁脊梁”;东北有个杨利伟,其别名叫“震宇航”。有关这四位人物及业绩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杨靖宇著名的抗日将领 B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C王进喜优秀的县委书记 D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答案 C解析 本题将配伍型选择与否定型选择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水平。选项王进喜是有“铁人”之称的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而这一时期优秀的县委书记的模范人物指的是焦裕禄,属于搭配错误,故C为正确选项。(2)排序选择: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

17、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例题(2009年黄石市中考试题)一首歌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解放区的天是朗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走过二十年,新的起点是里程碑,伴随着改革春风起走进了新的时代 我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A B C D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重要史实所处年代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五句歌词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全面抗战期间、改革开放时期和局部抗战时期,只有C为正确选项。如果能够判定

18、第句歌词发生的年代处于最早,也可以用排除法迅速排除A、B、D选项,直接确定C为正确选项。(3)多选变异: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选基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例题(2009年盐城市中考试题)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它的中心是洛阳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A B C D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识别图片和史实判断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

19、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因此可以确定都是正确的,先排除掉C、D选项,而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均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无关,因此可以确定是错误说法,又可以排除A选项,故B为正确选项。二、组合列举题【命题原则及特点】 组合列举题是把符合某种条件的人物、事件等按要求排列出来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列举、综合等能力,着眼点往往放在一些大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些框架性的知识结构、一些相类似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上。该类试题知识跨度大、涉及领域广、综合归纳性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宏观知识框架的把握,注意对历史知识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题型类别】1横向列举题横向列举题主要以考

20、查某单元、某专题的系统知识为主。横向列举题的答案要点分布在知识“块”中,跨度不大,答案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或是前后相承关系,或是因果关系。横向列举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组织和识记能力,类似问答题中的简答题。解答横向列举题要求在平时复习时,要牢记各课各单元知识要点,掌握每个单元、课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要点,注意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例题(2009年甘孜州中考试题)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请举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以下各个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各一位主要领导人。 (1)近代化的开端: 、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答案(1)洋务

21、运动李鸿章 (2)戊戌变法康有为 (3)辛亥革命孙中山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要求学生能够熟记近代各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为救亡图存而提出的政治主张、展开的重大斗争及历史作用。2纵向列举题纵向列举题以考查学生的知识“点”为主。答案散见于各单元、课中,甚至所有教材中,跨度较大。纵向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是否分门别类,融会贯通。考查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尤其是联系和归纳能力。 解答纵向列举题要求先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归纳,然后提炼要点。纵向列举题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要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自己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后的运用能力。例题(2009年泰安市中考试题)请写出秦、西汉、元、明这四个

22、朝代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或政治制度。秦朝:_西汉:_元朝:_明朝:_答案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答“颁布推恩令”也可);元朝:创建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解析本题考查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不同时期和朝代,跨度较大,但要求学生能够牢固记忆重要史实,复习时要注意对相关史实进行归纳总结。3主题列举题主题列举题与横向列举题、纵向列举题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问题呈现方式上往往会以一定的历史主题形式出现,要求列举与这一历史主题有关的史实。解答主题列举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在进行专题复习时,

23、要注意加强对此类列举题的训练,有意识地罗列出一些历史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对相关的史实进行归纳整理。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救国强国梦,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1)_形成了1905年,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_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中共“七大”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3)_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答案(1)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对相关历史史实进行比较、归纳、综合,形成知识结构和体系,深化对重要史实的理解、记忆

24、和运用。与本题类似的组合列举还有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和涌现的三位伟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等。4图表列举题以图片或表格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回答与图片或表格相关的史实,或根据图片进行对号填空。此类列举题出示的图片或表格往往围绕某一历史主题,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图片,或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做答。例题(2009年芜湖市中考试题)漫画也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请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列漫画作出正确的判断。A B C D (1)图A反映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_。(2)图B反映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失误,这次运动是_。(3)图C

25、反映的是_革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4)图D反映了美苏争霸过程中的_危机。答案(1)闭关锁国 (2)大跃进 (3)(俄国)十月 (4)古巴导弹。解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切入,考查内容涉及到中外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跨度大而形式生动活泼,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识别图片,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列举相关史实。【解题要领】组合列举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是:1认真审题,明确范围,确定类别和具体内容,方可作答。2按要求规范作答,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做到简明扼要。中考时经常会出现要求回答人物,写成历史事件,要求写代号的,直接写人名、地名等现象,这类似是而非的答案均不能得分,要引以为戒。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条理清楚、中国

26、历史的人名地名不能出现错别字。历年中考答卷中都回出现书写错别字现象,多数是平常不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养成不良习惯,考试时无意识地书写错别字。考试时要高度注意这个问题,答题结束后,应复查一遍,及时纠正书写错误。三、史实辨析【命题原则及特点】通过史实的叙述或材料的罗列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并针对一些主干知识设计几处错误,要求能够准确判断史实叙述和评价观点的正误,并进行改正或说明理由,用来考查学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判断和辨别说理的能力。 【试题类型】1辨别改错:提供一段文字,要求找出其中的几处错误并加以改正;或者根据某一主题,提供相关史实,要求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加以改正或说明理由。例题

27、(2009年攀枝花市中考试题)在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有关内容时,小张同学做了笔记。由于粗心,出现了及处错误,请聪明的你从下面的笔记中帮他找出来并改正。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东欧剧变以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三。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后,政治体制也发生急剧变化,国家权力分散。1990年底,苏联解体。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答案错误:1987年,改正:1989年;错误:资本主义,改正:社会主义;错误:一分为三,改正:一分为五;错误:赫鲁晓夫,改正:戈尔巴乔夫;错误:1990年底,

28、改正:1991年底。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找出文中史实叙述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做此类试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段,把握题目的主旨意思,然后明确要求改正的错误有几处,再逐句推敲,找出史实叙述的错误之处,在改正错误之后,在审读全文,判断答题是否符合题意。例题(2006年安徽省中考试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观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9、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4)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水稻专家邓稼先,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改正:答案(1)。(2)。(3),人民公社制度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将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改为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邓稼先改为袁隆平。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农村土地政策,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史实叙述的正误,并找准史实叙述的错误之处加以改正。由于所给出的史实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增加了判断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能够准确记忆和深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2材料评判:提供相关材料,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判断

30、,要求判断的史实不仅需要辨别其正误,而且还要分析其是否与所给材料相符合。这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判断的能力。例题(2009年重庆市中考试题)阅读下表内容判断:皇帝都城治国措施主要政绩秦始皇咸阳建立皇帝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长安尊儒术兴太学;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货币、垄断盐铁经营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促进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划“”;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

31、号内划“”。(1)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定都咸阳。( )(2)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 )(3)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4)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大力推崇儒学。( )(5)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答案(1) (2) (3) (4) (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史实正误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不仅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有关史实叙述的正确和错误,还要求能够辨别有关史实的评价是否与材料相符合,需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题要领】解答史实辨析类试题需遵循以下步骤: (1)理清题意,准确判断。首先需要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主旨,然后逐句逐段进行分析判断,找准错

32、误之处。 (2)改正错误,规范答题。针对史实叙述在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影响等方面的错误,作出相应改正或用具体史实来说明错误的原因。在改正错误时,不能直接在原题上用笔勾画,应按照试题的要求规范作答。对于材料评判类型的辨析题,要注意判断试题所给的观点和结论是否能够从材料中通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得出。 (3)检验改正,防止误辨。对错误的改正要还原到试题的句子或段落中,检验修改是否正确,如果经过改后的句子和段落仍存在史实错误,说明对错误的判断不准确或改正错误不当,需要结合题意,重新辨析和改正。四、材料解析题【命题原则及特点】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

33、漫画、表格、图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题型类别】 1文字型材料题: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 (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近来,朝核问题引发全球关注。材料一: 2005年是“

34、世界物理年”。为了纪念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全球物理学界开展了名为“物理改变世界”的系列活动。(1)爱因斯坦提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理论是_,这一理论在科学史上有何重大意义?材料二: 爱因斯坦在二战后期表示: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2)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认为“提议研制核武器”是“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希望科学研究用于什么目的?材料三: 据朝中社报道,朝鲜宣布于5月25日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此发表声明。声明中称,2009年5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进行核

35、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3)请你谈谈中国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参考答案(1)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是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之一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2)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2分) 造福人类,而不是用于战争。(2分)(3)朝鲜重返六方会谈;在联合国框架内和平解决;停止核试验;朝鲜半岛无核化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解析 本题以朝核实验这一时政作为命题的背景,考查学生有关发明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历史核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爱因斯坦对研制核武器的态度、以及对目前朝核问题的立场等,文字材料的

36、选择比较典型,答题时需要学生能够理解材料的意思,提取关键词和限制条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体现了材料呈现与教材内容的相结合的特点。在回答第(2)小题时,应在材料中抓住“二战后期”这一时间限制,根据美国投放原子弹这一史实回答问题(人类至今唯一的一次核战),否则,所回答的内容会缺乏准确性核针对性。2图表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往往是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等图表资料,同时也可以结合一定的文字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生动直观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这

37、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例题(2009年扬州市中考试题)整体世界的形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作为当代重要特征之一的全球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火车 汽车 飞机 手机和电脑材料二: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的分布国家/集团总部数量国家/集团总部数量美国179中国10欧盟148瑞士11日本107巴西3加拿大12澳大利亚7韩国12其它11戴维赫尔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材料三:经济全球化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好比一台空气净化机,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加速新陈代谢,推动

38、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有时还会运转不灵,带来空气的恶化,这需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挽起手来,齐心协力,打造和谐的全球经济,营造和谐的地球村。黄坤我眼中的经济全球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因素。(2)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的分布状况。你认为这种状况反映出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有何显著特点?(3)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请你举两例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并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参考答案(1)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或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2)状况:主要分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经济全球化由发达资

39、本主义国家主导。(3)事例:周游世界、电脑上网、吃麦当劳和肯德基、穿耐克、阿迪达斯鞋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拉大了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解析本题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先后展示了图片、表格、文字材料。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解答。3开放探究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开放,不限定范围,

40、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所谓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侧重于对历史认识和反思能力的考查。近年来此类材料题往往选用教材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来源广阔,呈现方式千姿百态,难以预估。不过,所选择的材料必定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却不会超纲,基本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题(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近代化也叫现代化。近代化是一场全球性的社会变革,以科技为动力、工业化为中心导致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

41、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引起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一般来说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一些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同时,社交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

42、”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简要说明20世纪初思想文化近代化探索活

43、动在我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 (3)归纳概括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1)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民主平等的观念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答出任意2点即可,如根据材料答出具体内容也可)。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答出任意2点即可,写出受新思想、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中的任意一点也可)。(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深刻的思想文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就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答出任意2点即可,答案有创新且符合题意也可)(3)成就:(此答案为开放式答案,从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都可以)经济实现了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