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笔记之辩证看三国尤开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来故事最为畅销。神话走俏,唐僧故事百看不厌;英雄最爱,三国人物讲了还讲。神话,天马行空,可以粉饰生活;三国,来源真实,能够指导生活。鲁迅说过: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三国影响深入人心。我们的三国魔力无穷,难道它是孙悟空吗?预知具体详情,请看下面分解:一、 它是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从正史里生发出来的一种历史读本。三国故事传播与书写繁荣,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些正史记录详细,民间传闻极多,可以说,三国文化盛行,所以罗贯中结合官方民间资料,将三国历史进行通
2、俗解读,这是书名的由来。三国演义以故事的形式讲王朝兴衰,讲战争谋略,谈论的是政治军事历史,但是这一切都是民众眼中的,不全是史实。比如“徐谦三让徐州”,在三国志里,陶谦是大军阀,是有能力的,可是他昏聩、排斥贤人,对曹军估计不足,杀害曹门,曹操报仇,所以他并不是正面人物。但在三国演义中,杀害曹门是个冤案,他完全是个忠厚长者,与其把徐州留给曹操,不如送给刘备。因为老百姓更喜欢一个道义上正派的人,所以在故事中陶谦戴上了仁慈的帽子。还有刘备,本身是枭雄,但是在这里完全是仁慈君主形象。结合大众的视角,采用“七实三虚”的手法而成书,因此这是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二、 它是一本有容乃大的百事汇。首先,吸取官方
3、、士人、江湖三方的观念,铺陈故事,好看。正视历史,三足鼎立,终归一统,不改既定格局;渲染情节,刻画人物,浓墨重彩,尽抒文人情怀;桃园结义,道义第一,有江湖法则。因此各个阶层都能接受。其次,悲剧、喜剧、正剧全面解读,直面历史,耐看。全书“尊刘贬曹”,认同蜀汉政权,“义绝”关羽忠勇可嘉,“智绝”诸葛亮神机妙算,仍然悲剧死亡,读到蜀国消亡只有叹息。刘备甘露寺招亲,诸葛亮陇上装神,吹吹打打,到此不免一笑。正如开篇词“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所言,全书讲兴衰更替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内在规律,以正剧结局,细看世界历史,莫不如此。高雅与民间品味并存,再现情境,精彩。“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段有很多引用,用某
4、人某事说理辩证让东吴官员无言以对,这就像一场精彩的辩论会,读来痛快极了。再看“刘琦问计”,竟然把诸葛亮关在楼上,非要一个答案不可,诸葛亮出山第一计竟然是帮别人处理家务,这不免让人啼笑皆非。三、 它是“智谋、英雄、道义”三足鼎立的结合体。(一)“不谋万事,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说谋略,首数诸葛亮。他天生奇才,是罗贯中心中文人致仕的楷模,也是千古文人帝师梦的载体。通过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和衬托,诸葛亮没出场就先声夺人,刘备是以拜老师的规格三顾茅庐的,能跟他媲美的也只有周武王的尚父及老师姜子牙了。隆中谋划,三分天下,新野第一功,折服了刘备集团上上下下。诸葛亮成了智谋的化身、成功的保证。通
5、观全书,同样是用谋,诸葛亮可喜,司马懿可憎,抛去成见,三国的谋略洋洋洒洒,可以看成是故事化、形象化的孙子兵法。相传,多尔衮会用兵,他推崇三国演义,他的部下将领人手一册;张献忠更是把这本书作为秘典,时时研习;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很多也是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些精彩的谋略。注重决策,决胜千里之外。曹操谋士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诸葛亮的“未出茅庐知三分“、”安居平五路“等故事谋定而后动,胜利有凭。对抗中的智谋,致胜有理。利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算定曹操,用“实则实之”诸葛智算华容,赢了曹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千古趣闻“空城计”。“后发制人”陆逊火烧连营。离间计,曹操抹书间韩遂、蒋干
6、盗书等都是善于用谋的结果。战术中的智谋能以少胜多。用水、使火、埋伏、劫寨,更是做足了“借”的功夫,借天子以令诸侯,借荆州以立足,借天时火烧赤壁,借王垕的头稳定军心,各个用尽心机,呼风唤雨,惜力致胜。智谋,在战时用于战争、争霸,能助力成功;在治世,创业、发展,仍必不可少。(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义绝”关羽,一个得小说而成神的英雄。小说问世后,武庙圣人就由关羽取代了姜子牙,自此,大江南北,香火鼎盛。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一方面用史诗的笔触写出了英雄的传奇;华容道义释曹操、封五虎上将不屑与马超黄忠并列,一方面又塑造了忠义与骄傲并存的英雄,为他的最
7、终失败埋了伏笔。这类似于荷马史诗。其实,关羽成神,与中国百姓的宗教意识淡化有关,没有特定的信仰,因此国人的造神能力极强。辩证看英雄: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杀,也成为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因为他的意气用事,轻敌麻痹,破坏了吴蜀联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且给蜀汉事业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他的骄傲、轻敌,是非成败转头空,有人也认为他生愧蜀汉,死愧武圣。另眼看奸雄:“奸绝”曹操也是作者笔下非常丰满的角色。他是一个争议较大的人物,历史上的曹操不同于书中的奸雄形象。就书中的描写来看,曹操的确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他杀吕伯奢一家、杀杨修和华佗,这奸的一面令他恶名远洋,其实他也有雄的一
8、面,比如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曹操当之无愧的是三国最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是非功过,应该辩证来看,看人如此,看历史更应如此。(三)“以人为本”、道德道义凝聚人心。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之君,大局来看,他是“明君”,作为乱世崛起的开国君主,也有几分骁勇之气。作为明君,他符合古人对明君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他早年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志向。“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得特别深刻。初做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徐州,得百姓拥戴;在新野,百姓用“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歌
9、谣来称颂他;在当阳长坂坡曹操大军追击、命在旦夕之时,他仍不肯抛弃拖累行军的数十万百姓。因此,他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读者的心。二是尊贤礼士、知人善任,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看重与关羽、张飞的交谊,生死不渝。用魏延镇守汉中避其短处,看透马谡等极具洞察力,就是诸葛亮也未必可比。 看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明太祖,他们都能称之为枭雄。枭雄与明君并非决然对立的。刘备也一样。其他诸如赵子龙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张飞义释严颜,关羽千里走单骑,都对忠义勇武做了不吝笔墨的赞扬。总之,智谋、英雄、道义,都是靠人来演绎,因此一部三国史,不外乎就是一部人才大战。刘备三顾茅庐,曹操求贤若渴,孙权广纳贤才,在罗贯中的
10、笔下,他们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悲剧或喜剧。其实,单靠这三者并不足以长久,制度才是根本,所以,三国归晋,两晋消亡,历史从不眷顾于某人,只有制度,一个民主的制度才可以根基叶茂、福荫后世。 四、它是影响甚广的活化石。胡适在三国志演义序中说道: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和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到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夏志清认为此书是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演义类型小说,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扇门,推开它,人生的奥秘尽在其中。义勇武安王,是关羽的封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义勇”就是号召国人像关羽一样忠勇奋斗,保家卫国。黄飞鸿的身上也有关羽的影子,影视剧李云龙赴宴楚云飞处,就有单刀赴会的意味。在民间,某人奸诈,就冠以“曹操”或是“司马懿”,少时听评书三国演义,就有鲜明的倾向,刘备赢了就高兴,曹操赢了就皱眉。在商界,新三足“谋略、人才、制度”已成创业法宝。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教授的讲座刘备的谋略大受欢迎。 文/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