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
2、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在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一般可看成是新课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均渗透着丰富的音乐审美的感知要素。对歌曲的录音欣赏尤其是让学生现场聆听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会大大地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追求美妙音色的轻声学唱,使得对歌曲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审美探索活动。歌唱教学重在声音、音色的开发,以声传情,让歌唱学习成为学生音乐审美探索的主阵地。音乐欣赏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对优美的音响的听觉感知,包括旋律走向
3、、织体组合、音色变化、乐曲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综合感受。随着音乐音响的展开,配合教师富有感情的引导,将大大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欣赏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身体动作、音乐主题演唱,尤其是欣赏过程中积极的想像与联想的参与,这些都是音乐欣赏教学能否取得审美效应的关键。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体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能力。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来讲是个很好的途径:在非器乐化的教学中,视唱和听音是很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则可调动学生的有意或无意注意,从而掌握视唱与听音。当然,学习乐器的目的是学“音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器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技术难度(当然不是不要技术),对音乐美(声音美)的探索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动机所在。另外,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有“乐趣”的学习过程也是“器乐进课堂”的成功之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