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读基本技巧与运用(一)基调所谓“基调”,原指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作品的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总的思想感情色彩和分量。而朗读基调,是指朗读某一作品总的态度情感及运用朗读技巧的整体特点,也就是朗读某篇作品时运用语气、语调、速度、停顿、重音等的大致方法。要把握作品的基调,就要从分析文字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入手。在分析中,着重抓住作者的态度情感来概括提炼,就可以弄清作品的基调。然后,再根据作品基调相应地设计整体的朗读技巧,这也就是朗读一篇作品的朗读基调。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主要表现了贝多芬对穷人的深切同情和盲姑娘对音乐家的真诚敬佩。从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
2、态度主要是深挚和亲切。这就是课文的基调。根据这一基调,就可以整体考虑运用深情亲切的语气、轻柔清脆的声音和缓慢的速度来朗读课文。这些声音形式概括起来就是深挚亲切、轻柔舒缓。这就是朗读月光曲的基调。朗读基调是朗读一篇作品方法的整体体现。朗读作品各部分、各层次、各语句的声音形式,都必须服从统一的朗读基调,这样才能使朗读和谐连贯。但是,朗读基调在保持统一的同时,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这样才能避免单调呆板。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通过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描述,流露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控诉。作者的情感也应是我们朗读这篇课文应有的情感。朗读这篇课文的基
3、调应该是低沉而富于启发性的。低沉是为了烘托悲惨的气氛,启发性是为了引起人们深思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比如第一段要着重表现凄清的环境和小女孩凄楚的境遇,语调要低沉、缓慢。(示范朗读: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第二段中幻景出现的时候,语调稍高一点,带着惊奇、喜悦的语气;火柴灭的时候,语调降低,带着失望、悲哀、痛苦的语气。(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
4、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二)重音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如何表达重音呢?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重音表达方法:1.加强音量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
5、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重音。例如:(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2)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例(1)中的“雄伟”“奇迹”,例(2)中的“钢铸”要读得响亮有力。2.增加音高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具体来说,在读重读音节时,发音部位推前,声带拉紧;非重读音节,发音部位靠后,声带稍松。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突出重音。例如:(1)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骆驼和羊)(2)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我要的是葫芦)例(1)中的“高
6、”“矮”,例(2)中的“虫”“葫芦”,是句中的重音,突出的方法就是增加音高。一般来说,表示反义的重读多采用增加音高的方法。3.增加音长就是把需要重读的音节延长。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山水)“静”“清”“绿”要读得舒缓,充分表现喜爱、赞美之情。4.重音轻读就是在朗读重音音节时,尽量把发音部位向后靠,降低声高,加大气音,然后用力地轻轻吐出。一般表示轻柔的动作语言、恬静的环境气氛、深沉的思想感情的重音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1)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落花生)(2)变幻的色彩使五彩池显得格外艳丽,格外神奇。(五彩池)(3)漫步园内,有如
7、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的毁灭)例(1)中的“深深”要读得轻一些,更能引起回味;例(2)、例(3)中“神奇”“幻想”要多用气音,给人神奇、梦幻的感觉。(三)语速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1.根据人物个性运用速度人物说话的音调和人物说话的速度,一般是协调和谐的。通常说话声音高而响的人,说话的速度可能快一些;说话声音低沉的人,说话的速度可能缓慢一些。一般朗读少年儿童、年轻女性、作风泼辣的人、性格豪放的人、机灵活泼的人、凶恶狡猾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可以用快速朗读;而老年人、成年男性、作风懒散的人、性格憨厚的人、心思迟钝的人、慈善老实的人的
8、语言和行动,就应运用慢速朗读。例如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孩子是活泼天真的儿童,读他的话就要用快速;而文中的奶奶是慈祥善良的老人,爷爷是富有经验的老人,因此读他们说的话速度要慢。再如“你们想错了”中,士兵凶恶贪婪,速度可以快;方志敏镇静庄重,速度应慢。当然,同一个人物处于不同的情绪中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语速。比如一个人激动、欢乐、喜悦、热情、狂喜、欢呼、惊慌、紧急、斥责、愤怒、凶狠、命令等情态下言行举止的语句,速度可快。而一个人悲伤、痛苦、失望、郁闷、惭愧、沉思、怀念、宁静等情态下言行举止的语句,速度要慢。2.根据内容气氛运用速度一般是表现危急、紧张、热烈、惊异、激愤、欢乐、驳斥、争辩等内容气氛的语句
9、,速度快;而表现平静、庄严、安闲、沉痛、沉思、沉郁、失望、疑虑、怀念、劝慰等内容气氛的语句,朗读速度就应该缓慢一些。例如朗读再见了,亲人第一自然段。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慢)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中)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
10、流下眼泪。(快)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中慢)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快)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慢)按照这一自然段所表现的内容气氛,朗读时就要分别运用快、中、慢三种速度来表现。从开头到“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叙述志愿军战士与大娘依依惜别及志愿军对大娘的劝慰的情景,表达的是深情、劝慰的内容气氛,所以朗读的速度要慢。/接下去的一句,叙述的是一般的内容,可用中速。/从“我们空着肚子
11、”到“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具体回忆一次激烈的战斗和“我们”激动的情景,表现的内容气氛是激烈的,因此又应用快速朗读。/从“在您的帮助下”到“累得昏倒在路旁了”,叙述战斗的结果及大娘昏倒路旁的情况,表现的内容气氛由平舒转入低沉,所以相应的朗读速度也要由中速转入慢速。/“敌机来了”到“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叙述大娘救伤员的经过,表现的内容气氛是紧急的,朗读的速度要快。/“当您”到最后,写大娘不幸失去唯一的亲人小孙子和“我们”深深铭记大娘的情谊,表现的是悲痛和怀念的内容气氛,朗读的速度要慢。(四)停连这里的“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这里我们先谈谈句中的停连。一般来说,句子越
12、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相反,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就越少。感情深沉凝重时,停顿多;感情欢快急切时,停顿少。在处理停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句中的停连的处理。1.在没有标点符号或语法上本不应停顿的地方安排停顿、甚至延长停顿的时间。例如:(返回上一页)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再见了,亲人)朗读这句话,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不愿和不忍马上说出大娘失去了惟一的亲人小孙孙这一残酷的现实,“房子已经炸平了”前面的逗号,停顿时间可以加上;在“房子”后面也可以再安排一个较长的停顿。2.在有标点符号应该停顿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甚至紧连。例如:英雄
13、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飞夺泸定桥)朗读这句话,一方面语速要快,同时分句之间迅速连接,基本不换气,以造成一种勇往直前的紧张气氛和强烈的动作感。以上我们谈的是句中的停连的处理。那么,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作品朗读结束了,应该怎样处理停顿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急收。例如: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飞夺泸定桥)“最前线”要坚实、迅速地收住,“线”字要读得声音实,音节短,不要拖长。2.缓收。例如: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望
14、着它,我忽然觉得,这纯洁的花朵,不就像咸阳人纯洁的心灵么?(梨花满咸阳)结尾处要舒缓、松弛地收住,给人以回味和思索的余地。3.强收。例如: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我的“自白”书)“蒋家王朝”要坚定、果断地收住,既不能急促,也不能舒缓,声音要大一些,唇舌要用力,表现出必胜的信心。(五)语调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这里我们主要谈句调。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叫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
15、。朗读中常要运用句调的变化表达感情,烘托气氛。1.表示兴奋、喜悦等用高句调;表示悲伤、惭愧等用低句调。例如:兴奋: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海上日出)喜悦: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只小小的蜡烛。(卖火柴的小女孩)悲伤: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的战友邱少云)2.赞扬的态度用高句调,批评的态度用低句调。3.活泼开朗、狡猾奸诈的人说话,用高句调;沉着庄重、忠厚老实的人说话,用低句调。一般老年人、男性说话用低句调,年轻人、小孩、女人说话用高句调。4.叙述和对话夹杂在一起时,叙述的部分用较低的句调,对话的部分用较高的句调。5.紧张激烈的场
16、面用高句调,平静或凄凉的场面用低句调。有的老师已经摒弃了那种对声调、轻重等朗读的表面的研讨,而转向了深层次的“读出韵味”也就是真正的“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了。五、不同体裁课文朗读举例下面,结合不同体裁的课文,具体谈谈如何朗读。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讲的是教师如何朗读及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因此可能比较多的涉及朗读的各种技巧、术语。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借鉴这些,但是一定要有选择,而且要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一)童话朗读童话要注意语调的儿童化。儿童化语调并不是模仿儿童的音调朗读,而是读给儿童听的语调,其特点是:语速较慢,语气柔和,停顿多,拖音多,以便于儿童理解。如小猴子
17、下山中有这样两句: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它看见/玉米结(一声)得/又大/又多(表示拖音,/表示极短促的停顿)朗读童话,还要体现不同角色说话的音色特点,使各个角色的个性鲜明。要确定好褒贬对象,恰当表现好立场、感情。(二)散文(写景)海上日出朗读指导海上日出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朗读这样的文学作品,重点是绘景绘色,使人听了如见其物,如临其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加强形象感受,而加强形象感受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情景再现”。所谓“情景再现”,就是要求朗读者不仅要在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文字描绘的客观形象,而且还要进入到作品描绘的特定情境、场景之中,仿佛我就是作者,要把作品中描写的
18、一切都作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进行设身处地的感受。此外,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言细腻、含蓄,朗读散文一般要用较轻柔的语调。课文的第一句“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是课文的题意,要读得慢一些,向听者交代清楚。/接着,作者描写了周围的环境:茫茫的海上,万籁俱寂,旅客们还在梦乡之中,这时只有作者一人在凭栏远眺。伴随船的行进,传来有节奏的机器声,更衬托出环境的“静”。读这一句时,音量不能太强,要柔和,“机器的声音”几个字不要特别强调,否则会使人联想到嘈杂的机器声,这样会破坏了清晨宁静的气氛。第二自然段,着重描绘日出前天空的颜色和光的变化。/描写色彩的词语要适当强调,但强调的方法不应相同:“浅
19、蓝”“很浅很浅”要重音轻读,“红霞”声音可大些。/开始,这些色彩的变化是“转眼间”,读时节奏要快些,表现出景象的瞬息万变。/而“红霞”是“慢慢扩大”,节奏就要相对慢一些,形容出红光是逐渐展现的。/最后一句,重音要放在“升”“目不转睛”“望”上,但强调的方法不应相同。这样才能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急切等待日出的神态和心情。第三自然段描写太阳初升时的情景。/“果然”的后面稍顿,/以喜悦的语调接着读下文。/“小半边脸”稍重,“红是红得很”“没有亮光”语气加重,显示太阳刚露头时的形象、色彩。/再语速转慢读下文。“一步一步”“慢慢儿” “上升”等字音拖长,体现太阳冉冉上升的情态。/“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
20、海面”语调升高,重读“冲破”“跳”,体现太阳的强大力量,使人感到振奋。“红得可爱”流露赞美语气。/“一刹那”节奏变快,重读“亮光”,和前文“却没有亮光”相照应,“云”“光彩”重读,再度流露赞美语气。第四自然段描绘太阳升起后云层不厚的情景。稍微强调“直射”,显示太阳的威力。/“水”“天”加重,体现水天相连的壮丽图景。“灿烂的亮光”升高,抒发热烈的感情。第五自然段描绘云层很厚,太阳透过黑云大放光芒的情景。/“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语调略压低,给人以压抑感。/接下去,语气一转,“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重读“金边”并上扬,流露赞美语气。/“后来”语调逐渐升高,重读“太阳”“云”“海水”,
21、概括大自然的一切,特别要突出“自己”,抒发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感情的高峰,但音调却不一定很高、很强,要读得感情炽热,意味深长。(三)诗歌古诗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古诗的语言非常凝练,因此在朗读古诗时,读音虽也有轻重、虚实之分,但总的要求是吐字清晰,不能含糊。同时,古诗的音乐性强,讲究韵律和平仄,读时音节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这样才显得更有韵味。韵脚要突出,方法是拉长字音或加重音量。绝句由四句组成,第一句一般读升调,句末上扬;第二句略降,为半终止形;第三句往往是全诗的关键句或转折句,一般也读升调,末尾字音可以有一较长的回旋的味道,形成朗读的高潮;第四句读降调,最后三个字渐渐放慢,形成全终止形,给人以结束的感觉。(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然,这是绝句朗读的一般规律,这样处理使古诗的朗读带有吟诵的意味。在朗读时,还要注意体现诗的感情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