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边界、问题及完善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1858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边界、问题及完善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边界、问题及完善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边界、问题及完善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新时代中小学常抓不懈的核心任务。基于对师德师风内涵及其评价边界的理解,当前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德师风评价仍然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二是师德师风概念不够清晰立体导致评价标准与对象模糊;三是师德评价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评价方式简单化。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体现师德评价的层次性,将师德考核评价外驱力转化为涵养教师师德内驱力;强化师风评价的综合性,从组织管理、师德制度、师德教育、师德环境等方面提炼中小学师风评价指标;健全综合评价机制,明确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主体、评价流程、评价结果的运用,科学有效地对教师个体的师德与学校整体的

2、师风进行评价。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小学师德;师德师风评价;教育评价中图分类号:G451.6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摇 摇 文章编号:2096-319X(2023)02-0001-06摇 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先后用“大先生冶“筑梦人冶“系扣人冶等称谓表达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提出“四有好老师冶“四个引路人冶“四个相统一冶等师德师风建设标准和要求,并明确提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冶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冶2。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是真正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的前提和

3、保障。师德师风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有什么样的师德师风评价,就会建设成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达到什么样的育人质量。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经过 5 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冶的目标,要求“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冶3。2020 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

4、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冶4因此,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评价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师德师风评价,以德才兼备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力度;同时,要深入理解师德师风评价专业性和复杂性,理解师德、师风两类评价的不同特性,不断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解决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促进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基于此,笔者认为,厘清师德师风的内涵及评价边界,梳理当前师德师风评价存在的问题,完善今后师德师风评价的规范性,教摇 师摇 发摇 展摇 研摇 究

5、2023 年摇理应成为相关部门和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一、师德师风的内涵及评价边界摇 摇 从学理上讲,师德师风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具体指向也不同。师德指向的是教师个体,我们可以说某某教师有师德问题,但不能说某某学校的师德有问题,不能以教师个体师德代表整体的师德水平。师风指向的是群体,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家风、民风、校风、学风均是就群体而言的,我们可以说一个学校的师风很正,却不能说一个教师的师风很正。当然师德与师风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个体师德是群体师风形成的基础与前提,而群体师风则是涵养个体师德的环境和影响因素。因此,师德师风评价必须从师德师风的概念出发,既包括对个体师德的评价,也包括对一个学校

6、整体师风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师德师风概念内涵,明确师德师风评价边界直接关系到师德师风评价的科学性,影响着教师对师德标准的认同。(一)师德的内涵及评价边界从概念外延来看,已有研究对师德界定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看,教师道德指教师的精神素质,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与政治思想素质等在内。这一界定将师德置于个人生活道德、社会公德之上,认为师德不仅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和法纪行为。5社会大众也倾向于这种认识,强调师德的崇高性,将教师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与社会道德期望进行多重叠加。“师德的德爷也远远超出了教师职业和一般道德的范围。师德不仅含有道德,也含有世界观

7、、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师德不限于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作为社会的公民和先进分子所应具备的素质。这不是对师德的过高苛求,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对其角色和本色素质的客观规定。冶6狭义的师德是教师在教育场域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有关行为的规范等。“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验。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

8、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以及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冶7现有的政策文本总体上是围绕教师在教育场域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师德提出相应的要求,大致可归纳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责任担当三个维度。政治思想主要是指教师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为人师表;无私奉献、淡泊名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教育伦理即能正确处理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克服心理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责任担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对学生的教育使命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等。

9、基于师德概念的内涵和有关政策的规定,中小学在开展师德评价时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师德评价的内容,体现师德评价标准的层次性。第一,要将师德评价置于公民道德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出现的,必须承担“作为人的道德义务冶,这“虽不是职业性的,但却与职业的道德要求有明确的紧密关系和内容的重叠冶8。在很大程度上,“职业道德是个人的德性在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冶,“个人的职业道德是个人德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冶9。教师即便在非教育的个人生活场域中出现,家长、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也往往将教师作为普通公民的道德表现与他们的教师身份关联起来审视,并因此受到影响。这表明教师身份特殊性所赋予的教育性会向多场域延伸。因此,要在

10、教师作为普通公民的道德义务基础上对其职业伦理和行为规范进行师德评价。第二,要界定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与师德失范的边界。现行的师德标准“不仅反映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标准,还涉及了教师职业活动中的政治标准和法律规范,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程序和使用的语言以及职业经济活动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冶10因此,在师德评价中要把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与师德失范两者区分开来。以教师必须依法从教为例,理论上说这是法律的要求,而非师德评价的内容,违反了法律条文,首先应由法律来制裁,而不是按师德失范来处理。2摇 第 2 期摇 摇 施克灿: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边界、问题及完善策略第三,要把握师德评价中教

11、师职业的专门性。师德评价内容必须体现教师职业的专门性,这也是我国法律和政策文件所界定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将教师在学校、课堂、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行为和表现作为评价标准,这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核心部分。另一方面要将教师以教师身份实施的行为作为教师职业行为,纳入师德评价的范畴。(二)师风的内涵及评价边界师风是教师群体长期形成稳定的、无形的道德氛围和风气,是一个群体的道德文化环境。也有学者从个体层面界定师风,认为师风即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风度举止,是教师个人的处事方式和日常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具有道德意蕴,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11其实,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的良好风度和教学风格本身就蕴含着诸如耐

12、心、精致、尊重、体谅、公正、关怀等美德,也是师德的一种体现,无法呈现师风的独特意涵。笔者认为师风是群体层面上的,是一个组织的教师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无形的氛围和风气,也同时影响和约束着组织内每一个教师个体。对于师风的具体概念,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师风是学校内教师个体师德的总和。这个总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累加,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和互动中所形成的复杂的风气。因此,学校的师风与每一个教师息息相关,教师个人的师德也会影响学校整体的环境和氛围。第二,师风是学校的文化环境,包括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师德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等,都是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对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无形的影响。第三,师风是学校的制

13、度环境,即组织的制度建设,包括师德规范制定、师德考评和问责制度等。师风评价的对象实质上应该是学校的教师风气和环境,如一所学校的教师文化、制度与环境。师风评价的目标是考察学校是否具有完善、科学与明确的师德制度,是否营造出良好的尊师重道的文化氛围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师风评价类似于以往所说的“师德建设冶评价。2013 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解决当前出现的师德突出问题,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冶1

14、22019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严格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冶3上述文件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保障等五个方面,全方位构建了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是评价中小学师风的重要依据,即将个体师德的总和、学校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融入中小学师风评价标准之中。中小学师风评价应总体把握四个宏观要素,即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结构性要素 师德建设的制度规范,能动性要素 教师

15、个体言行、教育教学伦理等方面,连接性要素 诊断、督导等主动促进师德建设的要素,以及文化要素 促进中小学开展师德教育的各项活动。二、当前师德师风评价存在的问题摇 摇(一)师德师风评价仍然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冶“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

16、成绩等评价教师。冶13文件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等“德冶的内容放在师德师风评价的第一位,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评价仍然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是,中小学普遍存在以业务评价取代师德评价的现象,例如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重知识能力轻职业信念,重教学业绩轻师德修养,重个体价值轻社会责任等,淡化了教师敬业奉献的意识。教师个体对师德评价认同感不强,甚3教摇 师摇 发摇 展摇 研摇 究2023 年摇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师德师风建设被普遍忽视。这表明,中小学对师德师风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地位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师德师风评价的功利导向成了师德师风建设的一大障碍。(二)

17、师德师风概念不够清晰立体导致评价标准与对象模糊我国自古以来以德立教,以道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视教师为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14形成了以圣贤人格为标准、以正面激励为途径的师道传统。近代以来,师德标准逐渐摆脱了传统伦理本位和圣贤理想,而是从教师职业特点出发,更多地强调教师要遵守秩序、尽职尽责,于是又产生了“教师职业道德冶“教师专业道德冶“教师专业伦理冶“教师教学伦理冶等概念,而在政策文本中经常使用的则是“教师行为规范冶“师德建设冶“师德教育冶等。在官方正式文件中,师德师风概念最早出现在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事业第十

18、个五年计划的通知第六条“基本形成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冶中,提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冶15,但是此后并未得到广泛使用。直到 2010 年后,“师德师风教育冶“师德师风建设冶等概念重新在教育部文件中出现。2018 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到“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冶13。可以看出,师德师风往往作为同一概念出现,似乎师德就是师风,很少有学者深究为何要用两个概念,政策

19、文本中也没有明确师德师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就导致师德师风概念不够清晰立体,师德师风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对象也比较模糊。在目前的中小学师德评价指标中,师德评价的边界过于宽泛,将教师的一切行为都置于师德范围,而师风评价的边界则几乎缺失。(三)师德评价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评价方式简单化近年来,中小学开始重视师德考核,在人才引进、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务晋升过程中,都增加了师德考核环节,大多数学校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各学校对考核结果的呈现都采用一种等次性的方式,即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的表现将其定位为不同的等次,但只有踏入师德惩处的“红线冶禁区之内的教师才会被评定为“不合格冶,受到一票否决的惩处;只要教师

20、不触犯师德考核“禁区冶,其关键利益将不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对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等现象,唯恐影响学校声誉以及师德师风评价结果。从本质上说,当前的学校师德考核在制度设计上更强调相关利益性的惩戒,过于强调师德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将师德考核简单等同于师德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对教师师德的提升有足够的正面提升作用,激励作用不明显,失去了师德评价应有之义。三、完善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策略摇 摇 在明确师德、师风概念,理清师德、师风评价边界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规范师德和师风评价标准,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一)加强师德师风评价标准的规范性1.注重师德评价标准的层次性

21、师德概念及师德评价内容表明,师德评价标准应该摆脱当前两极分化的特点,体现出层次性。现有的标准体系对底线师德和崇高师德均有明确规定,师德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过于重视作为底线的一票否决制和作为高线的师德标兵奖励,但对底线以上高线以下的普通教师师德评价则缺乏分层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固然要弘扬崇高师德的引领作用,要守好师德红线,杜绝违反师德的行为,但更要注重对普通教师进行积极正向的评价和反馈,鼓励教师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也就是说,中小学师德评价不仅要起到监督作用,更要起到激励作用,而层次化的师德评价标准能够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看清自身努力的方向和必须遵从的要求。2.强化师风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从

22、师风评价的四个宏观要素出发所提炼的中小学师风评价指标具有综合性。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管理方面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其职责、4摇 第 2 期摇 摇 施克灿: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边界、问题及完善策略工作流程、运行情况,以及关于师风建设举措、学术道德界定标准及裁决机制情况等。第二,师德制度方面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有针对性、有引领性的师德规范,完善的师德评价与考核制度,师德调查与问责制度等,切实引导每个教师提升师德水平。第三,师德教育方面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师德教育工作是否作为常态化工作,是否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是否体现学校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否把开

23、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法规和德育方法教育等纳入师德教育的内容,是否采用适切的师德教育方式,使得师德教育真正与教师产生共鸣并落到实处等。第四,师德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公开公平、程序合理的教师激励、奖励等荣誉评选制度,对传统师德文化、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进行推广的宣传制度,对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的有关制度和学校体现尊师敬师的环境文化营造等。(二)健全师德师风的评价机制要对评价对象进行有效的区分。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典型案例的处理结果中,除涉及教师本人外,有关负责人都因此被处分,所涉及学校的师德师风评价也受到了影响,甚至

24、被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问责。这表明,目前师德师风评价存在着聚焦于个体师德评价、以个体来评价集体、简单地将个人师德与学校整体的师风等同起来进而出现学校不敢处理师德失范教师等问题。因此,应该首先构建中小学师德师风与教师队伍素质的双重评价体系,把教师个人师德评价和学校师风评价适度区分,有利于营造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在评价主体上,要以多元评价主体代替单一评价主体。不同主体在师德师风评价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对所管辖的学校具有直接的监督和评价职责,扮演着学校师德师风评价的宏观推动者的角色。他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来考察所在地区和所管学校的整体师风情况,并

25、对个别师德问题进行监督和处理。其次,各学校需要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完善、科学、透明的师德评价制度,落实师德教育、宣传等举措,对学校自身的师风情况进行自评,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师德评价。再次,教师既是师德评价的对象,也应当是核心的参与者,通过教师自评和同行互评,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并将外在的评价和考核转化为内在的反省和自律。最后,师德评价也需要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如学生、家长、社会等。不同的考核主体对教师个体师德、学校师风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应有所承接,又要有所区别,即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指标、学校自评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教师个体自评的师德评价指标应有所差异。在评价方式上,要遵循可

26、操作性原则。学校师德师风评价应当具有清晰、明确的程序规范,评价指标应当使用清晰具体的表述,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词汇,从而使师德师风评价的标准清晰可见。由于师德评价需要考察的就是教师个人的精神品质,具有明显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存在着个体差异明显、难以测量等特点,师德评价往往不能完全用量化手段进行。因此,评价方法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对教师的理想信念、职业态度、情感投入方面可以采用定性评价,而对教师的行为表现及人才培养成效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要遵循发展性原则。许多中小学对评价结论的运用过于简单化,仅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而忽视了评价的反馈促进功能。从本质上讲,师德师风评价是一种

27、基于考核的预防机制,理应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警示和问责,防止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在于以评促建,起到激励导向作用。因此,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需要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帮助教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提升教师、学生与社会公众对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参与程度。总之,师德师风评价不仅要有明确的标准,还需要健全多元主体、程序规范、方式灵活、奖惩分明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8-05-03)2023-01-12.http

28、:/ 师摇 发摇 展摇 研摇 究2023 年摇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9-12-13)2023-01-26.http:/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1-26.http:/ 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8金生鈜.何为好教师?论教师的

29、道德J.中国教师,2008(1):18-22.9沈璿.我国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度属性及其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4.10冯婉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J.教师教育研究,2009(1):16-20.11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6):79-84.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2013-09-02)2023-01-26.http:/ Boundary,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the Evaluation o

30、f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Morality and EthosSHI Kecan(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Abstract:Teachers morality and ethos are the first standar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and thecore task th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ten strive for

31、in the new era.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boundary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ethos:firstly,there is still a utilitarian value orientation;secondly,the concept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ethos is not clearenough which leads to the ambigui

32、ty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objects;thirdly,the evaluation process lackseffective control,and the method is simplified.The eval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morality and ethos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evaluation orientation.It is necessary to embody the hierarchy ofthe evaluati

33、on,and transform the external drive of into the internal drive to cultivate teachers morality;to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eachers ethos evaluation and extract indicators from aspects of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teachers morality system,teachers morality education and teachers morality env

34、i鄄ronment;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chanism,clarify the evaluation subject,evaluationprocess,and make use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o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individual teachersmorality and the whole school ethos.Key words: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teachers morality;evalua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ethos;educational evaluation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