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现象课题磁现象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磁性、磁体、磁极 2、知道磁极的指向性和磁极的表示方法; 3、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4、了解磁化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演示,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情,进一步 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磁性、磁化的概念,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讲解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
2、境,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 探究新知三、课内小结与训练四、布置作业引入新课进行新课磁现象磁现象小结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电”的知识,知道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进行了解释,下面我们要学习一个与电联系非常紧密的现象,那就是“磁”现象。(板书磁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听两个故事:(大屏幕放映幻灯片) 1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刺客,聪明的工匠们修建了奇特的阿房宫的北门,一旦有人身怀铁器,立刻就会被门牢牢地吸住。 2、相传3世纪时智勇双全的马隆在一次战役中,命士兵将大批磁石堆垒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身穿铁甲的敌军个个都被磁石吸住,而马隆的兵将身
3、穿犀甲,行动如常。敌军以为马隆的兵是神兵,故而大败。 听了这两个故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应该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二、讲授新课 一、磁现象 介绍讲台上的磁铁名称,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要求学生用两种磁铁吸引物体。得出 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实验演示) 2我们把这类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利用课件观察形形色色的磁体) 3、磁极:在磁体上,不同部位吸引铁屑的能力是不同,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体上一般有两个磁极。(演示实验现象、学生实验) 4磁体的指向性及磁极的表示方法:把一条形磁铁的中部用线绳拴好悬挂在铁架台上,使条形磁铁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让学
4、生猜测磁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得出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一极叫“南极”,指北的一极叫“北极”。 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做演示实验,继续用上面的实验装置,先使条形磁铁静止不动,然后用另一条形磁铁的北极去靠近悬挂磁铁的北极,观察磁铁的转动方向,在用另一磁铁的南极去靠近悬挂磁铁的北极,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二、磁化 1、让学生观察实验,将一根铁钉接近大头针,大头针是否被吸起来? 2、把刚才用的铁钉在条形磁铁的一端向一个方向摩擦几下,再用它去吸大头钉,观察现象。 3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4、应用:指南针、扬声器、电扇、磁带、磁卡、磁盘、
5、磁疗保健仪等小结:学生掌握了磁性,磁体、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懂得了什么是磁化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观看幻灯片并进行讨论(1)让学生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放在许多大头针的上边,观察现象,感受磁现象。 (2)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磁铁两端及中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并加以讨论。 (3)学生讨论结论:磁体静止时一端指南,另一端指北。 (4)学生实验:将课桌上的两根玻璃管竖直切平行放置,两玻璃管之间留有5、6厘米的距离,将一根条形磁铁水平放到两根玻璃管上,分别用一条形磁铁的两极去接触水平放置磁铁,观察现象,让学生亲自感受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实验:检查桌上的铁钉是否有磁性,让后将其磁化。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磁
6、铁不能长时间的接触机械手表等回忆并回答学生讨论并交流学生讨论与交流讨论交流互相补充板书设计一、磁现象 1磁性; 2磁体; 3磁极:南极、北极; 4磁体的指向性;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出示研究项目如何使手的内能增大?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如何点燃火柴头?如何使一块冰熔化?以上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几种?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热量?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实验时厚玻璃筒内放沾有乙醚的棉花,然后迅速向下压活塞,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演示2:热功互换器实验 用饮料瓶自制的热功互换器演示实验(用打气筒向里面打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1.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 2.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 3.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屏幕小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过程中,板书内容和媒体内容的交互上还需要进一步做取舍,避免因出现了比较多的重复而耗费过多的时间,致使课堂容量无形之中受压缩。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够准确,熟练,平时应重视和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