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0439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实验研究452023 年/第 9 期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张增利(东营市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山东东营257000)摘要:以“郑单 958”为试验材料,在东营市东营区研究了不同栽植行株距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栽植行株距会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造成影响,在玉米行株距为 68.0cm21.8cm 时,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单位面积产量最高,是最适宜东营市东营区玉米栽植的行株距。关键词:栽植行距;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影响在玉米种植中,干物质是籽粒产量的物质基础。干物质积累越多,玉米产量也就越高。要想提升单位面积群体产量,除采取科学栽培措施以提升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外,还

2、需要尽可能将积累的干物质转移并分配至籽粒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玉米的经济产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种植方式改善作物群体结构,提升光能利用效率,是增加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改变种植行株距是种植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探究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在东营市东营区进行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基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当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28,年平均降水量5559mm,无霜期 206d。1.2试验材料试验用玉米品种为“郑单 958”,栽植密度为67500 株/hm2。1.3试验设计本试验共设置 4 个处理,分别为 T1 处理(行株距为600cm24

3、7cm)、T2处理(行株距为680cm218cm)、T3 处理(行株距为 760cm194cm)、T4 处理(行株距为 840cm176cm)。各处理分别重复3 次,共设置12 个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面积均为 708m2,采取南北行种植方式。各处理采取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1.4 测定指标及方法1.4.1 干物质积累量 于2020年6月10日播种,分别在苗期(6 月 26 日)、拔节期(7 月 16 日)、开花期(8 月 7 日)、乳熟期(9 月 9 日)、蜡熟期(10月 9 日)于各个试验小区内取样并测量。每个试验小区内分别选择 5 株代表性植株,称取其鲜重。将样品置于牛皮纸袋中,于 105烘

4、箱内杀青 30min 后,在 80下烘干直至恒重,称重获取干物质积累量。其中,乳熟期、蜡熟期将植株和籽粒分开,分别烘干至恒重,称量获取干物质积累量。1.4.2 产量 在玉米成熟后,于各个试验小区内取样,晒干后测量穗长、穗粗、秃尖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计算玉米产量。1.5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 Office2010 软件及 SPSS220 软件分析并处理数据。2结果与分析2.1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同处理不同生育期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见表 1。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生育期的变化,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出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匀速增长期的生长趋势。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及开花期,不同处理单

5、株干物质积累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苗期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123146g 之间,拔节期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17491876g 之间,开花期玉米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1143312145g 之间。在玉米乳熟期,随着栽植行距的增加株距的减少,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由 T1处理的37143g 降低至 T4作者简介:张增利(1977.11-),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PECIAL ECONOMIC ANIMALS AND PLANTS特种经济动植物S462023 年/第 9 期处理的33089g,其中 T1处理与 T2处理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差

6、异不显著;T3处理与 T4处理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 T1、T2处理。在玉米蜡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T2处理、T1处理、T3处理、T4处理,其中处理 T3与处理 T4差异不显著。表 1不同处理不同生育期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单位:g/株处理苗期拔节期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T1123a1876a11433a37143a46465bT2146a1749a11994a36490a48935aT3133a1836a12145a34527b44269cT4141a1804a12039a33089b43716c注: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字

7、母则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下表同。从单株干物质积累情况来看,以处理 T2 最佳,此时玉米植株对水分和养分可以更好地吸收,对空间能够更好地利用,因此确保群体内个体得到更好的发育。2.2栽植行株距对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同处理乳熟期、蜡熟期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及转移情况,见表 2。表 2不同处理乳熟期、蜡熟期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及转移情况取样时期处理籽粒干物质积累量/(g株-1)籽粒干物质转移率/%乳熟期T111334b3051cT213974a3830aT311931b3456bT413148ab3974a蜡熟期T124908a5361aT224921a5093aT322018b4974a

8、T422484b5143a由表 2 可以看出,在乳熟期各处理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 T2、处理 T4、处理 T3、处理 T1。其中处理 T1、T3 与 T2 差异显著,但它们与处理 T4 差异不显著;处理 T4 与处理 T2 籽粒干物质转移率差异不显著,但明显高于其余两个处理。在蜡熟期,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处理 T1 与处理 T2 明显高于 T3 处理及 T4 处理,但不同处理玉米籽粒干物质转移率差异不显著。2.3栽植行株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见表 3。表 3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处理穗粒数/粒千粒重/g秃尖长/cm穗长/cm穗

9、粗/cm产量/(kghm-2)T162125b32794a080a1752a484a1023181abT262611a34108a075a1753a478a1056905aT361908c33471a060a1728a483a944331bT461668d32668a069a1742a481a892247c由表 3 可知,不同处理玉米千粒重、秃尖长、穗长、穗粗等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玉米千粒重在 3266834108g 之间,秃尖长在060080cm 之间,穗长在 17281753cm 之间,穗粗在 478484cm 之间。不同处理玉米穗粒数差异显著,以 T2 处理最高,达到了 62611粒

10、,T4 处理最低,仅 61668 粒。玉米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 T2、处理 T1、处理 T3、处理 T4,其中处理 T1 与处理 T2 差异不显著,处理 T1 与处理 T3 差异不显著,处理 T2 玉米产量分别比处理 T3 和处理 T4 高 1192%,2258%。可以看出,不同行株距对玉米总体产量影响较大,以 T2 处理玉米产量最高。3讨论与结论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要想实现高产,就必须确保个体、群体以及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作物实验研究472023 年/第 9 期在田间分布处于最佳状态时,往往群体产量最高。目前,已有大量学者研究了栽植行株距对作物的影响。殷复伟等1发现不同行距会对小麦干物质积累、

11、转运及产量造成影响,合理的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高产栽培小麦的重要技术途径;梁雪齐等2研究了株、行距配置对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发现南疆400 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大穗型品种以 5cm5cm 为最佳株、行距配置模式,多穗型品种分蘖能力较强,随着行距减少,分蘖增加,群体多、大,易发生倒伏现象;曹娟等3研究了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发现随着行距的增加,无膜棉单株优势增强,单群体优势减弱。总之,在玉米行株距为 680cm218cm 时,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最高。表明此配置最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是最佳行株距。后续还需进一步进行籽粒干物质转移方

12、面内容的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殷复伟,王文鑫,谷淑波,等.株行距配置对宽幅播种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6):710-717.2梁雪齐,张锋,陈猛,等.株、行距配置对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J.西北农业学报,2022,31(3):279-286.3曹娟,郭子轩,陈国栋,等.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11):28-34.3 结论小麦茎基腐病是微山县小麦的主要病害,目前还没有效果较好的防治方法,因此通过筛选一些常用的拌种剂和喷雾剂进行药效试验,表明拌种剂与药剂喷雾相结合防治比单一使用

13、拌种剂效果要好,建议优先选择 60g/L 戊唑醇 50mL/100kg 种子拌种、75%肟菌戊唑醇15g/亩或25%氰烯菌酯 150mL/亩喷雾,也可以选择48%苯醚咯菌腈 200mL/100kg 种子拌种、75%肟菌戊唑醇 15g/亩喷雾,防治效果较好。参考文献1赵洁,宁远武.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茎基腐病药效比较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22(1):128-129.2徐小娃,杨艳会.小麦茎基腐病药剂防治试验示范 J.河南农业,2021(28):28-29.3高俊平,牛雯雯,高庆刚,等.不同药剂组合拌种、喷雾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J.农药科学与管理,2021,42(11):67-71.

14、4姚继刚,李艳朋,李猛,等.药剂拌种及茎叶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比较研究 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41-43.(上接第 42 页)用钾肥后小麦的产量指标、品质指标及钾肥利用率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均在施钾量为15kg/亩时达到最高值。说明施用钾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及钾肥利用率,但施用量过高实际产量反而降低。综上所述,钾肥能较大程度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及钾肥利用效果,但是钾肥的施用量过低或过高均难达到相对较高的产量。总之,钾肥施用量为 15kg/亩时“菏麦 28”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参考文献1张翔宇.钾肥底施和追施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2.2郭丹丹,刘哲文,常旭虹,等.不同氮磷钾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农业科技通讯,2022(3):47-52.3顾小燕.钾肥叶面喷施对冬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4曾维军.氮、磷、钾肥对紫色小麦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 D.贵阳:贵州大学,2019.(上接第 4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