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两章教材分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了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又从正反两方面说叫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
2、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人和” “得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忠”的时代意义。学情分析: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孟子的简介。 2、教师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
3、两章,了解盂了的治国理想,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指名学生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J|顷之。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译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把握文意。 (一)学生白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二)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教师引导学生积
4、累文言知识。 见下发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吉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 -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j里之城(的) 也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围困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
5、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大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_了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整理课堂发言。 2
6、、预习生于忧患,死与安乐 七、板书设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例1-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2地利不如人和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
7、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提示: (1)舜发于畎卣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白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检查学习情况 (1)读准下面的字。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斤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3)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征于色,发
8、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5)才华展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4学生齐背课文。 四、拓展延伸: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位历史人物“是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 正反论述归结出论点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