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5、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笑对不幸,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时
2、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1、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断。2、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3、导入: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之旅漫长而又充满了艰辛,我们的心灵既享受着蜂飞蝶舞的美丽,也经历着凄风冷雨的煎熬。挫折,失败,困境让我们的人生一片坎坷。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呢?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痛苦的呻吟和挣扎,有的人迷茫了,有的人屈服了。但这决不是强者的选择,强者应该挺起胸膛,勇敢地迎接命运地挑战。这是一个巨人用他的音乐,用他的坚强给我们的有力的回答。他就是两耳失聪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
3、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欣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进入预定情境。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二、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1827),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
4、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后又自然地达到一种接近现代主义的音乐格调。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
5、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二、内容感知: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
6、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速读全文,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文学常识积累全面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研读赏析研读揣摩 一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研读揣摩二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
7、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教师准备: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
8、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细读课文,独立完成,交流四人一组,研讨全班交流学习人物刻画地技法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进一步感知伟人地人格魅力情感体验1、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
9、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2、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准备三分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起,勇敢地面对挫折地信心和勇气课外拓展课下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情感熏陶课下
10、作业写作:笑对挫折写作训练板书设计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谈话回忆最后一次音乐会独立而坚强沉郁而骄傲严肃而善良追求自由献身音乐音乐巨人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练习一、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重荷( ) 深邃( ) 门槛( ) 磐石( )喧嚣( ) 下颏( ) 头颅( ) 惹人注目(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杂乱无章(条理) 含蓄(不明显)B、巴望(指望) 踌躇(犹豫不决)C、小心翼翼(鸟的翅膀) 深邃(深远)D、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重荷(负担)3、填空贝多芬, 国作曲家,1798年听觉渐衰,1820年后双耳失聪,但他仍坚持创作。代表作有 。4、下面句中横线上依
11、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得到了友情,告别了_; 得到了真情,告别了_; 我得到了希望,告别了_; 得到了那光亮的一闪,告别了_。不可捉摸的深渊 貌似善良的虚假 忧郁彷徨之岸 深恶痛绝的狡诈A、 B、 C、 D、5、在句末结尾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啊,友情!你坚韧若高山的岩石,你连绵如长长的流水,_二、 阅读快车(一)课内阅读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看见它那只有力的大手。客人带着好像(A敬畏 B害怕)又好像(A可怜 B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A悲伤 B悲剧),一张(A含蓄 B
12、包含)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A草 B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女佣向客人指了指。贝多芬说:“谁?那是谁?”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客人小心翼翼地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老狮子的
13、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1、 为横线选出正确的词语。2、 本文段主要的描写对象是_,对他的描写方法没有的是( )A 语言描写 B 外貌描写C 心理描写 D 神态描写3、 说说下列句子好在哪里?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好,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老狮子的毛4、 从选段的描写中,你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5、结合课文和下列资料,回答问题。贝多芬在1808年写给朋友韦格勒的信中说:“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是音乐家而耳聋,命运对
14、贝多芬太残酷了,可是贝多芬却如是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生命力量?给你以怎样的人生启迪?(二)课外延伸诺贝尔文学情结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
15、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将被提名,但他婉然谢绝。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一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人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一,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一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老
16、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2000年2月份,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奖冲击一事,称其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一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一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2000年高行健(法籍华人)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奖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获奖?为什么瑞典偏偏不发奖给中国人?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高的作品在中国还远远算不上一流。他的获奖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描写
17、的混乱、水准的低下上有目共睹。有人为此揭高行健的老底,说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二马并驾把高行健送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坛。话到此处,总会激起一股强烈的民族情绪,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可否认的。有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作家获奖的另一大障碍。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院士中,直至1993年方出现一位汉学家马悦然,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历代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这就是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委员们只能读译本。且不说作品其他方面的艺术水准,单汉语语言本身的魅力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你可以设想,一个不懂中文更谈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
18、会莫言、贾平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不少人开始埋怨翻译水平的低下,并寄希望于它的迅速提高。当然还有一些更冷静者,认为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是导致获奖失败的重要原因。尽管对诺贝尔的操作程序和公正性存在疑问,但它在世界文学中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有人说,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1、从第二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作者哪两种情绪? 2、除鲁迅的婉然拒绝外,第节中的“种种原因”在下文中指哪些具体原因? 。3、根据语境说说后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调戏: 4、揣摩后面这句话的言
19、外之意:“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 。5、在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 三、 写作平台参考答案一、 基础演练1、h su kn pn xio k l r2、C3、德 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4、B5、答案略。二、 阅读快车(一)课内阅读1、(1)A (2)B (3)B (4)A (5)B2、贝多芬 C3、(1)钢琴是贝多芬离不开的伙伴,这里把它形容成“巨熊”“蹲伏”在那里,突出了它在贝多芬生活中的分量。 (2)把自己的家比喻成“兽穴”,把自己比喻成“狮子”,形象地表现出贝多芬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很难接近的,而“客人”们居然找上门来,让他意外。4、 坚忍无比、不被人理解。5、点拨:坚强地战胜命运,顽强地生活下去并且以自己无与伦比的音乐作品回答了命运的挑战。(二)课外延伸1、遗憾(惋惜)、不平2、老舍的过早逝世、翻译水平的问题、评委大多不懂汉语、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急功近利3、开玩笑、玩弄、极不严肃的态度4、名实未必相符。不能以获奖或不获奖来衡量艺术水准5、作者希望中国作家提高水平,写出一流水平的作品,相信中国作家总有获奖的一天,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绪。三、写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