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寓言四则 课题 寓言四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寓言及有关 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理解寓意。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寓言, 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揣摩、 理解寓言故事合理的想象, 通过续编寓言或自编寓言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牢记自高自大、 爱慕虚荣的危害,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教学重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领悟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教学准备 PPT 课件。教学方法1. 诵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听录音跟读、 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知寓
2、言故事情节,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2. 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法。 本课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 构思新巧, 趣味性强。 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 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 激活学生的想象, 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 探究拓展法。 通过探究性、 比较性题目的设计, 将故事情节作改变, 拓展想象空间,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1 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教师选讲 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导入) 同学们, 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生: 选自 伊索寓言。那么, 谁还能说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其他故事的名字呢? (学生讲述)生: 狐狸和葡萄 狼与鹭鸶 猎狗
3、和狐狸 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 寡妇与母鸡 徒劳的寒鸦 站在屋顶的小山羊与狼 山鹰与狐狸 马与马夫 农夫和蛇 两只打架的公鸡 青蛙和老鼠 叼着肉的狗 狼和小羊 熊和狐狸 田鼠与家鼠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 伊索寓言 中的两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与 蚊子和狮子。用 小 故 事引 出 本 课内 容, 激 发学 生 的 学习兴趣。基础梳理关于作者老师用 PPT 展示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齐读)相传伊索约为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作家, 他与克雷洛夫、 拉 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现存的 伊索寓言, 是古希腊、 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经后人汇集, 统归在伊索名下。 其故事短小精悍, 比喻
4、恰当, 形象生动, 寓意深刻。引导学生了解 伊 索 寓言的作者。字词归纳展示 PPT, 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识记字词。赫拉(H) 庇护(b) 较量(jio) 爱慕(m)添头(tin) 蜘蛛(zhzh)庇护: 袒护; 保护。虚荣: 表面上的光彩。较量: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 实力的高低。引 导 学 生认 识、 理 解文 中 的 生字词。研读赏析( 一) 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 学生自由诵读, 思考: 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第一段讲述故事, 第二段点明寓意。2. 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 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学生集体诵读, 思考:(1) 这则寓言中赫耳墨斯的
5、形象生动、 鲜活。 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以语言描写为主, 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 语气的起伏变化。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 问句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使用, 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 第二次则写明, 第三次则用代词。 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 第一次用确数, 第二次比较而言, 只说概数, 第三次不用数词, 贬得一文不值。(2) 作者对雕像者的形象惜墨如金, 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 这个算添头,白送”, 故事情节却波澜起伏, 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雕像者的答语, 造成文意的反转, 给人以巨大的反差, 讽喻之意暗寓其中, 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
6、用。(3) 梳理故事情节。 用简练的话语回答: 全篇故事的起因和开端是什么? 发展和结局是什么?学生讨论、 回答, 教师点拨:起因: 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 发展: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结局: 赫耳墨斯的雕像被贬得一文不值。3. 品味关键词语, 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1) 听录音, 圈点勾画出寓言中的关键词语, 一“笑”、 两“想”、 三“问”。(2) 组织讨论:赫尔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赫耳墨斯来人间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 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描写赫耳墨斯“笑着”问雕像者有何深意?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 便觉得自己的雕像肯定能超过这个价钱,
7、 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 “笑着”问雕像者。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的用意是什么?这句话揭示了赫尔墨斯的奢望, “想知道”是掩饰之语, 实际上是“想得到” 。 到后来, 作者才用“心想他身为神使, 又是商人的庇护神, 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揭示了他心底的秘密。 其实, 无须揭穿, 看看他的询问方式便可见分晓: 他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 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 知道宙斯的雕像价钱不高, 他很满意, 因而又“笑着”问赫拉雕像的价钱; 两问之后, 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 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 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 可以“白送” 。这刻画了一个自高自
8、大、 爱慕虚荣者的形象。(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自高自大、 妄自尊大、 目空一切、 爱慕虚荣、 自命不凡等。(4) 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 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 学生评议。(5) 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 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 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 妄自尊大的人。 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 谈谈对此则寓言寓意的理解。(6) 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 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 如将“还要贵一点儿”以下的情节改为: “赫耳墨斯听后, 默不作声, 悄悄离去。 ”又
9、如赫耳墨斯来到店里, 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 结果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讨论, 进一步领会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用意。(7) 集体诵读。 注意语气、 语调。( 二) 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1. 自由诵读。2. 集体诵读, 把握该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 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3. 畅读课文, 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 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故事的寓意。问题讨论:(1) 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 语言精练, 具有强烈的想象色彩, 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呢?本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抓住蚊子和狮子的特征,
10、写得逼真神似, 生动有趣。 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起喇叭”“唱着凯歌”, 足见其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之态。(2) 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 讽喻了什么? “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这些故事, 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 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 完全符合自然物本身的特点, 用来概括社会现象, 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忘形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本文的寓意。(3) 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 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一词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
11、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的”, “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 两相对比, 尖锐地讽刺了其胜利后的骄傲自满、 得意忘形。(4) 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 而且能够取胜, 这说明了什么?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 实际上包含了智慧。 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启示人们, 世上万事万物,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强者有短处, 弱者也有长处, 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 就可能以小胜大, 以弱胜强。(5) 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 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 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故事的寓意来进行说明。4. 小结这
12、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 有神, 也有动物。 赫耳墨斯有“权力”, 蚊子有打败狮子的信心。 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特别是在权力、 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 这两则寓言, 以其深刻的寓意, 警示着我们。引 导 学 生理 解 文 章内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自编寓言。题目一: 嘴和眼的对话; 题目二: 树和斧子。要求: 任选一题完成。 运用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想象合理,300 字左右。第2 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古希腊著名的寓言作品有 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盛行, 庄子 韩非子等著作中也有不少寓言, 如我们熟知的 郑人买履 庖丁解牛等,都诙谐有趣又充
13、满教育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由上节课学过的 伊索寓言引 出 本 课 内容, 激 发 学 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梳理资料拓展吕不韦( ? 前235) , 战国末秦相。 吕氏春秋是由他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二十六卷, 分为十二纪、 八览、 六论, 共一百六十篇。列子, 名寇, 又名御寇, 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 郑国人。 今郑州市东的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 其学说本源于黄帝、 老子, 归同于老、 庄, 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 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 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 冲虚经, 是道家重要典籍。引导学生简要了 解 吕 不 韦、列子。字词归纳1. 展示 PPT,
14、 检查学生生字生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词。溉(gi) 汲(j) 杞(q) 坠(zhu) 躇(ch) 跐(c) 中伤(zhng)2. 文言现象。(1) 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同“释” , 解除、 消除)(2) 古今异义因往晓之古义: 于是。 今义: 原因(跟“果”相对) ; 因为奈何忧崩坠乎(古义: 为何, 为什么。 今义: 意思跟“怎么办”相似, 用于反问或否定式, 表示没有办法)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 伤害。 今义: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及其家穿井(古义: 挖掘、 开凿。 今义: 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引 导 学 生 认识、 理 解 文 中的 生 字 词, 帮助学生识记文言现象。整
15、体感知1. 全班朗读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然后教师用 PPT 出示一些有文言现象的句子, 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 有的属于一词多义, 有的属于词类活用, 不需要给学生分类, 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理解正确, 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2. 复述课文大意。3. 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理解寓言的寓意。 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谈你对 穿井得一人的寓意的理解。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凡事要调查研究, 才能弄清真相。 切不可轻信流言, 更不能以讹传讹。4. 寓言故事一般篇幅短小而含义深刻, 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
16、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出一个成语。穿井得人, 杞人忧天。 教师告诉学生, 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 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理解其意义。 (当然, 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引 导 学 生理 解 寓 言的寓意板书设计课后作业选择一个题目编写寓言:1. 墨水和纸2. 碗和筷子3. 蜜蜂和花朵本文所选择的四篇寓言, 其故事情节都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三次对比; 蚊子和狮子中两次战斗截然不同的结果; 穿井得一人中实际情况和传言的对比; 杞人忧天中杞人的认识的前后对比。这些对比都使故事情节波澜曲折, 出人意料, 却又在情理之中。 我在教学时, 注重了各篇的单独教学, 却缺
17、少了横向的对比阅读, 这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来说都是一大损失。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2. 【拓展延伸】 寓 言 寓言是以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篇幅大多短小,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 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 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寓言的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 借远喻近, 借古喻今, 借小喻大, 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 著名的有古希腊的 伊索寓言, 法国的 拉 封丹寓言和俄国的 克雷洛夫寓言。 寓言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上看, 批判、 针对性强, 以小见大; 从风格、 形式上看, 大多短小精悍, 语言凝练、 形象, 围绕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情节、 刻画形象, 情节适当夸张、 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