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
2、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
3、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
4、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
5、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诵读、积累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四、
7、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五、教具准备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六、教学过程(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二)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
8、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 遂至承天寺
9、:(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5挑
10、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成答案预设:(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
11、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品析语言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12、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2)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预设参考答案:(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
13、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
14、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五)与作者对话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师小结:
15、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六)拓展、积累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教师预设答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