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市。现在,我将从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三个部分陈述我的设计。第一部分【确定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课标摘引新课标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课标分析分解山市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文内容,对新课标分解
2、如下: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积累文言词语,概括文章内容。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文中的景象加以想象,结合生活积累加以描述,正确认识山市成因。三、确定学习目标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七年级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根据学情,确定如下目标:1、反复诵读,找出生词,借助注释
3、和工具书标出读音、标注意思,写出重点文言词语如:邑、连亘、乌有、倏忽 等的意思。 2、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想象、描述山市美丽虚幻的景象。3、运用所学知识,借助有关资料,能够科学地解释“山市”这一自然现象。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将目标1、2确定为学习重点, 将目标3确定为学习难点。第二部分【落实目标】 我从说学法、说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从而显示我落实目标的过程。一、说学法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为此,我选择了以下学法。1、自学质疑法:本课我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前自学,通过预习解决疑难、提出问题。2、诵读感知法
4、:“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3、讨论探究法: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放飞想象,体悟美景,了解科学知识。二、说教学设计山市是一幅神奇的画卷,我的教学板块据此分为四个:初展画卷激情导入;感知美景自学释疑;品悟神韵合作探究;挥毫泼墨迁移延伸,通过这四个板块,落实目标。板块(一)、初展画卷激情导入: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导入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导入: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
5、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多数人穷其一生,都无缘看到。这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鬼写妖的文学家蒲松龄,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欣赏一下这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导入后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板块(二)感知美景自学释疑。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2、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3、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如“连亘”、“乌有”等、句子“黯然飘渺”等,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
6、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做出适当评价。4、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请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明确以下要点: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请另一位同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明确山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本环节落实目标1。板块(三)品悟神韵、放飞想象。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如下:1、先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要求: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2、小活动:你来问,我来答。学生默读课文,挑选山市变化图中的一副来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教师扮演记者:问:听说您目击了山市变化的奇
7、幻场景,您能告诉我们您都看到了什么吗?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您觉得景色美吗?您能根据想象加入一些细节的描绘吗?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孤塔、城郭、危楼等的周围还应该有哪些景物?比如:山、树、小桥流水等等。(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3、小组合作: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4、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用自己的话生动描述想象的画面。5、教师总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我们
8、聪明的大脑和手中的笔再现奇幻的“山市”!充分让老师见识了你们的才华。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6、结合描述,齐读全文,再次感受文中神奇的景物描写。本环节落实目标2。(板块)四、挥毫泼墨迁移延伸:这个环节我先设计了两个问题:1、机缘巧合,得以见到山市幻境的目击者的心理是怎样的?2、蒲松龄文中为什么又把“山市”称为“鬼市”?你知道山市的成因吗?结合学生回答,老师大屏幕展示山市成因。(提出问题时,引导学生从目击者的角度思考,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引申到对山市成因的科学探索上,从而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即发挥了语文的人文性作用又为重头戏延伸迁移做铺垫)3、延伸迁移
9、:让我们来解除蒲松龄先生心中的困惑。给蒲松龄先生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本课难点。)同时检测了目标三。 【检测目标】 一、当堂反馈用大屏幕出示本课重点字词、翻译等精心挑选的练习,如邑、连亘、乌有、倏忽等词语,“高原睥睨”等句子,以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知识。目的是检测学习目标1。二、改写文中的一副图画,加入想象,扩展成一段200字左右的写景短文。(小组互评,交流、优秀的展示在班级的墙上。)这个作业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作用,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项作业检测目标2。三、目标三在迁移延伸部分已经得到检测。最后是我的【课堂小结】首先引导学生对课堂做小结,给学生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清代戏曲家李渔曾说:“终头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文章如此,课堂亦如此。曲终奏雅,会让学生对这节语文课产生恋恋不舍之情。我的结语是这样的:海市蜃楼,天狗食月,神龟翻身,诸如此类的说法渐渐离我们而去,因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毛公说:中华儿女多奇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如今嫦娥九天揽月,神七初扣天门,但人类、生命、宇宙的起源等最深刻的问题,却还在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我们一定能揭开世界上更多的未解之谜!因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