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 短文两篇一 备 活板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 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2. 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3.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重点: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难点: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二) 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教师补充。(三) 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四) 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五) 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六) 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
2、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七) 注意下列词的落实: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平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第三:其印、为、予、群从(八) 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第二
3、课时一、 教学重点、难点:1. 分析结构层次。2. 了解说明顺序。二、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一、解释下列各词:1. 板印_2.盛为之_3.已后_4.皆为扳本_5.布衣_6.又为 活板_7.薄如钱唇 8.每字为一印9.火烧令坚10.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11.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12.乃_13.持就火炀之_14.则字平如底_15.止印_16.未为简易_17.已自布字18.更互用之_19.瞬息可就_20.重复者21.以纸帖之_22.每韵为一帖_23.奇字24.素无备 25.旋刻之 26.不以木为之者27.文理_28.兼与药相粘_29.燔土_30.用讫_31.拂_32.殊
4、不_33.其印_34.为予群从所得_二、写出四个通假字:三、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二)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1. 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2. 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3. 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四) 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5、)1. 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2. 分析第二层。 齐读。 提问: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平)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
6、,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3. 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五)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完成作业本。3.熟读课文。第三课时一、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 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二、教学过程:(一) 复习已学知
7、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二) 分析说明方法。1. 齐读全文。2. 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三) 总结全文。(四) 巩固练习: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每字为一印未为简易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满铁范为一板 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之: 不以木为之者 唐人尚未盛为之 更互用之 旋刻之火: 火烧令坚 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其法:用胶泥刻字就: 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帖 : 每韵为一帖 则以纸帖之 2.校对作业本。(五) 布置作业:.订正课堂上错误的地方。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