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诠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9940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诠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诠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诠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科研究10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建党伊始,怎样推动我国从固步自封到文明璀璨、从财匮民穷到民殷国富?怎样探索一条适宜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两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激励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锲而不舍、奋力拼搏。迈上新起点,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以期重塑发展路径,提振发展信心。一、历史逻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之依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追求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是建党百年

2、历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的伟大成果。(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被迫开启与艰难探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卷入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现代化浪潮,由此开启了艰难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初期,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与救亡图存运动具有内在联系。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进行种种尝试,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实践充分证明,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在不改变中国制度的基础上被动实现现代化是无法成功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曙光。建党初期,我党深刻认识到,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像恩格斯所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

3、于任人宰割的艰难处境时,对于本国的发展不可能形塑自觉、自为的意识,反之亦然,当它们独立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就会成功塑造自觉、自为的意识,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发展过程焕然一新。”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制定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时就明确规定“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阶级压迫、阶级统治”。党的二大将这一目标具体化,提出要“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一个领土完整的国家”。(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的正式开启与基础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如何把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转变为百废备举的工业国,如何使国家富足强大,成为最急迫的任务。面对这一紧迫的任务,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

4、们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的一些时间内,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由此,我们党提出了“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现代化工业被提上日程。而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现代化”目标,即“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时隔两年后,毛主席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还要再加一个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贯穿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激起了全国人民希冀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大国而奋进”。(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深刻洞察世界蓬勃发

5、展的趋势,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世界资源要素,将经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彻底改变我国落后面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其他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诠释刘晓英(中共托里县委党校,新疆塔城834500)摘要:随着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逻辑进行学理阐释,文章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切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建党百年历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的伟大成果,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五千多年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彰显了党

6、的领导、人民至上和立足国情的实践基础。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作者简介:刘晓英(1995),女,汉族,贵州思南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治。社科研究108的现代化就只是空谈。时隔一年,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并强调“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此之后,这个术语成为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大政方针,为现代化事业指明了新的旨归。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崭新命题,到党的十三大提出“三位一体”全面现代化模式,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中央对

7、现代化的意蕴不断丰富发展、拓展创新,我国逐步开拓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首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第五个现代化”的新命题,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其次,随着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不断确立,从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八大发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战略基础。党的十九大在继续推进实践创新的基本点上,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两步走”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

8、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要求等进行了明确的解答。二、理论逻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自觉深入系统地探析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来,对理解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逻辑理路、总体规划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借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现代化”做出明确和具体的界定,但我们从两位革命导师撰写的书籍、领导的工人革命运动中可以初见端倪。首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所起的正向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

9、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一客观事实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全世界开始形成紧密的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使社会财富不断累积,社会结构不断变迁,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展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表明不发达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前提是工业化的基础要好,生产力要解放,以发达国家为师,学习其先进经验,并立足于内在优势进行基本建设;同时,实现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摸索过程。比如,我国从开始的“以苏为师”搞现代化建设,到后面立足基本国情,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搞现代化

10、建设。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或多或少地消解了中世纪的杂质”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冷酷无情的 现金交易”,这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争夺、阶级矛盾随处可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一种裂解的社会结构里,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摒弃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弊端,实现休戚与共、互惠互利的现代化,而不是结构分化、渔夺侵牟的现代化。其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现代文明的交融交流。马克思指出:“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给资产阶级发展提供了广袤空间,资产阶级为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断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市场,打破了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原有孤立、封闭的

11、状态,将整个世界都融合到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虽然人力、资金、商品等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和配置,并建立起贸易联系,促进各个国家、地方的崛起,增加了商业贸易合作的机会,但同时使得这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也就是不发达国家依附于发达国家,造成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也使中国共产党人真正了解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真面目。(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润泽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它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所具有的大同世界的价值理念、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以民为本的人民情怀。第一,对“大同”“小康”的美好憧憬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从 诗

12、经大雅民劳 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社会的理想雏形到 礼记礼运 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对“大同”和“小康”的美好憧憬始终如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愿景,并将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社科研究109设计。从“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境域”,再到后来的“小康社会”和“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无不体现着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第二,“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了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从孔孟思想的“入世哲学”到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再到近代的“实事求是”,这些思想

13、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的精神支柱。第三,“以民为本”的民本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提供了价值取向。自古以来,我国就倡导民本思想,从 尚书 五子之歌 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孔子的“庶民、富民、教民”仁政思想,到孟子强调的“民贵君轻”,以及荀子的“立君为民”和贾谊的“以民为本”等思想,无不彰显人民群众在天下大治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深度嵌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提供了价值取向。三、实践逻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深入阐述党带领人民群众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特定实

14、际,继续汲取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益成分,更好地把握我国现代化未来前进方向。(一)坚持党的领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保障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发展壮大的奥秘,源于拥有强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高效权威的领导核心。在新时代,若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不夭折,更需要党的领导。首先,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就像恩格斯强调的:“如果一支队伍没有领导核心、没有领导权威,那么,内部就会出现矛盾,就不可能有一致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才能够统筹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多元

15、矛盾,才能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并将这些力量组织动员起来,凝聚起旺盛动力,推动党的事业浴火重生。其次,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伟大的文明成果和历史事业都是建立在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基础上。我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激发其内驱动力,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二)坚持人民至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原则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开启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些问题的

16、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讲,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绝无任何私心私利。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的自由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高地,不断缩小人群发展差距,不断在发展中彰显人民立场和道义特质。正因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屹立不倒,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上一往无前。(三)坚持立足国情为推进中国式现

17、代化提供实践依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只有14亿多中国人民有说话权。我国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符合本国发展实际,契合人民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实践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四、结语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大国建设、完成共同梦想的正确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困苦、付出血与泪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卓越的执政党、坚韧且富于创造力的人民、开放包容的文化、立足实际的基础,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