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散文集朝花夕拾。2.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记叙顺序。3.掌握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特点。4.把握好课文关于成长的主题。【教学重点 、难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记叙顺序。2.掌握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特点。3.把握好课文关于成长的主题。【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讲一个自己童年的故事,激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通过对比,进入本课的学习。二、作者介绍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他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3.他的作品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三、背景介绍“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开的花,傍晚时
2、把它捡起来。作者用这个名字说明收在这个文集里的都是回忆往事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生活。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四、解读题目从课文的题目,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边读边思考下面这些问题)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的?(空间顺序。由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2.请你根据本文的记叙顺序为本文划分层次。本文分为两部分:18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百草园;92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三味书屋。第一部分为18段,主要写百草园,共四层
3、。第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第二层(2段):写百草园的无限乐趣。第三层(36段):写美女蛇的故事。第四层(78段):写冬天的百草园。第二部分为924段,主要写三味书屋,共五层。第一层(9段):告别百草园去读书。第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第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第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花园玩。第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情形。3.作者在第一部分都写了什么?(有趣的景色、美女蛇的传说、捕鸟的乐趣。)4.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评价百草园的?(乐园)5.作者在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向先生请教“怪哉”的问题、读书生活、画画等)六、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4、。1.找出第一部分中的景物描写。(课文的第2段)2.多角度分析,说一说写景的妙处。(教师在PPT上出示)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一)(碧绿的) 菜畦(光滑的) 石井栏 静 低 高(高大的) 皂荚树 态(紫红的) 桑椹鸣蝉 (长吟) 动(肥胖的) 黄蜂 (伏) 高 低(轻捷的) 叫天子 (窜) 态总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即观察景物时:有序; 多角度 ;借助精选词语即“准确的形容”来表情达意。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二) 油蛉 低唱声音蟋蟀 弹琴 蜈蚣 翻 动物 斑蝥 按 拍 喷 动作何首乌藤 中间结合叙写人的活动 缠绕木莲藤 木莲果 像莲房 形状 植物何首乌根 拔 臃肿覆盆子 摘 想小球 又酸又甜 味道 3.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词语连在一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好处:以“面”烘托“点”,又以“点” 映照“面”,既完整,又生动。)4. 写一写。仿照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一个句子。(不必说那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也不必说那冰雪覆盖的天山,单是那一望无际的碧草蓝天,就够我们陶醉了 )5.写景妙处总结。.行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七、归纳总结 通过PPT,归纳本课主要学习的写作顺序和景物描写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