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塞腰鼓课题 安塞腰鼓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2、 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重点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难点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教法及教具讨论法、朗读法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 导入: 在北方,夏季太阳肆无忌惮地照耀在广阔的天地间,与冬季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造就了北方人义气、豁达、豪爽的性格。对于南方,雾蒙蒙的天气,湿漉漉的空气,润泽着江南的大地,也熏染着南方人的性格,他们清秀、不愠不火,优雅平和。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看看那群“朴实”“
2、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二、作者简介: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晦暗( ) 羁绊( ) 蓦然 ( ) 冗杂( ) 亢奋( ) 戛然而止( ) 恬静( ) 瞳仁( ) 磅礴( )( ) 2、解释词语:(1) 晦暗 (2)羁绊 (3)蓦然 (4)冗杂 (5)亢奋 (6)戛然而止 (7)叹为观止 学生注音结合资料解释词语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四、诵读: 1、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
3、语速、语调 的变化。 2、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3、朗读全文。五、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 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开篇(1-4):雕塑般的造型 (静态美) 以静衬动 (5-13):火烈的舞蹈 (动态美) (14-17): 激越的鼓声 (气势美) 主体(5-27) (18-22):击鼓的后生 (阳刚美) (24-27):变幻的舞姿 (艺术美)结束(28-30):无声的世界 (静寂美) 无声衬有声六、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文章是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像高粱。 从神情写: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在沉稳而安静的气氛中,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七、 小结: 这群陕北的汉子们,他们在积蓄激情和力量,等待敲响身旁的腰鼓,请同学们回去想像一下,敲响后的场景是如何? 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2、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课外作业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