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等词语。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3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德育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教学重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
2、写珠峰景色的目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节选自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课文记叙了中国登山健儿突击顶峰的经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快速阅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并简洁概括内容要点,体会团结协作的情操美。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课文叙事的详略安排和描写自然环境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悟人物精神风貌,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体味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地方风情)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
3、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
4、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
5、世界最高峰。珠峰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3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登顶成
6、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7、多媒体显示:(1)注音。(2)释义。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往前进。2学生快速默读,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如有提示和概括性作用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的?(3)用简洁的语句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同学补充,教师明确:(1)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在体力
8、衰弱的情形下,承受着寒冷、黑夜和缺氧对生命的严峻考验,完成了从北路攀登珠峰的壮举。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等提示语。(2)作者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3)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9、。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刘连满反应最强烈,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氧气全部用完,三人开始了危险的无氧攀登。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在凌晨成功登顶。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四、精读探究,揣摩运用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1)文中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在登顶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0、从中表现出怎样的优秀品质?(2)文中第12语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3)本文在叙述事件经过时很注意详略处理,试结合事例说说其作用。(4)文中优美的写景语句无疑是文笔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指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结。明确:(1)刘连满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毅然为队友作人梯,以致过度疲劳,体力衰弱,放弃登顶。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他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他的崇高行为鲜明地体现出自我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
11、联系全篇通讯看,登顶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2)文中的引文是为了表现珠峰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困难的巨大和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段话中强调了登山队员到达顶峰最需要、最重要的是勇气,而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恰是靠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人民的委托的力量勇往直前。(3)课文叙述事件详略有致,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征服“第二台阶”中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而“第二台阶”恰如文中叙述攀登垂直而光滑的顶部的三米岩壁耗时长达三个小时,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是被外国探险家所公认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
12、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刘连满的行为,则是全体登山队员的团结协作的情操美的写照。总之,课文详写的内容很典型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团结协作、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4)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如: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运用比喻手法)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天色开始黑下来,
13、寒风凄厉地呼啸着。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这是为了衬托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是用了较多笔墨描写了美丽的珠峰景色,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的享受。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3以CD珠穆朗玛为背景音乐,教师深情诵读课文片断,学生用心体悟。五、课堂小结“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会走得更稳健、更远。六、课堂练习
14、多媒体显示:1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修饰词。2选词填空。(1)迈进前进他们_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_。(2)衰弱虚弱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_,每走一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在身体极度_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3)蒙眬朦胧曚昽太阳像遮上了一层纱,_可见其轮廓。我在_中,眼前现出一片海边的沙地来。举目四望,_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脚下。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进行评点。(1)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2)(刘连满)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
15、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去。4下面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云南石林中的石峰有的突兀擎天,有的姿态秀美,有的酷似传说中的人物真是巧夺天工。B科学和艺术史上的大师泰斗之中少年聪慧、早早成名的情况比比皆是,但少不出众、大器晚成的例子也不少见。C王克明同学在省初中生作文大赛上获得一等奖,这下他可在校园里声名鹊起了。D刘菁同学的口才特别好,而且越是人多的场合他越能夸夸其谈,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参考答案:1陡滑完美旺盛砭骨崎岖苍茫隐约精确2(1)前进迈进(2)衰弱虚弱(3)曚眬蒙眬朦胧3(1)准确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2)准确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16、。4B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洛迪在爸爸临行前接受了“要好好照顾妈妈”的嘱托,每天帮着妈妈照管农场和小牛,因为妈妈海伦不久前做过一次手术。下午天气变坏了,海伦开车到学校来接洛迪。回去的路因河水泛滥,怎么也找不到。晚上10点35分,车陷进一个坑里,发动机哼了几声便熄了火。洛迪蜷缩在汽车后座上,被眼前的景色吓坏了。不一会儿,水漫上了座位,他们的身体开始感到麻木。为了不在车中等死,母子俩费了好大力气,打开车门下了车,手搀着手想从桥上涉水过河。可是刚一迈步,激流便把他俩抛起来,卷进了洪水,抛过同桥一样高的河堤。洛迪抱住了根电线杆,而海伦却被激流卷走了
17、,洛迪惊恐地看着妈妈消失在黑暗中,便放开电线杆,用刚学会不久的“狗爬式”去追妈妈,洛迪游进漩涡,将手伸到正在游涡里无力打转的妈妈的脖子下,托起她的头,喘着气说:“妈妈,不要紧,有我在呢。”并不顾一切地划水。几分钟后,他气力不济,可想起爸爸的话,便鼓起了劲,坚持游下去,有好几次,他都哭着想:“游不动了,再也游不动了”,可小洛迪并没有沉下去,他保护着妈妈,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3个钟头。(节选自妈妈,我不让你死)(1)选文中可看出,洛迪接受爸爸的嘱托后,是怎样尽职尽责的?(2)“洛迪蜷缩在汽车后座上,被眼前的景色吓坏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与洛迪的勇敢表现矛盾吗?(3)为什么洛迪在哭着想:“游
18、不动了,再也游不动了”时,仍能在洪水中坚持了整整3个钟头?(4)文中最能表现洛迪“男子汉”特质的是哪句话?(5)洛迪“男子汉”意识的觉醒,因由何在?(6)你从洛迪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参考答案:2(1)照管农场和小牛;在水中救助妈妈。(2)洛迪毕竟还小,面临危险,害怕、紧张。这是很自然的反应,是每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现象,很正常,不矛盾。(3)想起了爸爸的嘱托;要救妈妈,不能让妈妈死;意志的力量,感情的力量,给了洛迪超人的力量。(4)“妈妈,不要紧,有我在呢。”(5)洛迪看着妈妈被激流卷走,消失在黑暗中。(6)略活动与探究1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19、,如2002年北大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谈谈理由。试就人是否应该具备探险精神写一篇短文,并与同学交流看法。2阅读语段,完成后面问题。最后一根火柴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他们发现一块上部凸出、下部凹入约一米的巨岩,大家一起挤进去。六个人背靠背,蜷缩着,彼此用身体取暖。这时,队员们发现
20、,他们栖身的巨岩下竟缠绕着许许多多干枯的树枝。大家激动不已,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全队唯一的烟民老队长。老队长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遗憾的是,火柴盒里的火柴仅剩区区几根了。这里海拔数千米,氧气稀薄,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大家用身体挡着风,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腾起一缕青烟。仅剩最后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根火柴再不能把柴火点燃的话,他们将魂断高原。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老队长拿火柴的手开始颤抖。狂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六条生命,一根火柴,上演着与死神对峙的悲壮一幕!深思熟虑了许久,老队长命令大家把ynzhn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
21、个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竭力屏住了呼吸。“哧”地一声,火柴zhnki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忙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六张激动的脸庞,温暖了六颗冰冷的心。在那漫长的一夜,在那生死之间,大家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时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敬意。天亮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人们的眼里shn shu着泪花。谁也不会想到,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ynzhnzhnkishnshu_ _ _(2)第段方格中应填的词语为()A慎重 B庄重C隆重 D凝重(3)第段中“大
22、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什么?(4)第段中“区区几根”,区区的意思一是数量少,二是人或事物不重要。你认为应是哪一种解释?(5)请揣摩第段中画线处的句子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6)第段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举例说出其中三种来。3请为最后一根火柴写一个能揭示全文主旨并富有启发意义的结尾。字数不限。参考答案:1有价值。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挑战自身极限,是我们人类对自然领域认识不断深化的动力之一。人们付出了极大代价,但由此所获得的就弥足珍贵。2(1)臃肿绽开闪烁(2)A(3)夸张、比喻。绝望到了极点。(4)数量少。(5)随着火柴数量的一根根减少,考察
23、队员的心情越来越紧张,希望越来越渺茫,火柴显得越来越珍贵。(6)老队长命令大家密不透风。(动作描写)六张激动的脸庞(神态描写)大家成功了(心理活动描写)浓重的夜幕(环境描写)3略备课资料课文补遗1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藏语意为“圣母”,位于定日县境内,喜玛拉雅中段的中尼边界上,海拔88430.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峰顶常年积雪,46月气候最佳,是登山的黄金时节。能登上世界最高峰。俯瞰壮丽山川,已成为登山健儿们的宿愿。珠穆朗玛峰麓冰塔林位于珠峰脚下5300米到6300米的广阔地带,是世界上发育最充分,保存最完好的特有冰川形态。在5800米的冰川上,举目所及,一片洁白。神奇的天公造物,
24、让人目不暇接,那宛如古代城堡般的悬岩,层次分明,风化岩石形成的高大石柱、石笋、石剑、石塔,成群结队,风情万种,绵延数公里。由于珠穆朗玛峰海拔高,景色奇,冠绝天下,故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珠峰高度人类在1847年首次测量珠峰高度,当时得出的数字为29002英尺(8840米)。常被提起的珠峰高度值29028英尺(8848米)是1954年确定的。目前公布的珠峰高度为29035英尺(8850米),是分别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和卡本戴尔的登山家皮特阿森斯和比尔克劳斯利用全球定位卫星接收器共同测出的。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创始人兼荣誉馆长布拉德沃什伯恩在80年代绘制出了第一张大比例尺
25、珠峰地图。他说:“那简直是个奇迹。”珠峰的高度每年都要增加几厘米。此外,它每年还要向西北(即中国一侧)移动2.5英寸(约6厘米),这与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2中国人珠峰攀登史在1960年5月25日珠峰“不可征服”的神话被彻底打破了。1975年5月27日,中国九名男女登山运动员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1988年5月中日尼三国珠峰双跨成功后,尼泊尔国王接见了李致新等登顶队员。1993年5月5日下午1时20分王勇峰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3人类第一次成功登顶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由10人组成),有两名队员登上了珠峰顶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依希拉里和藤辛诺尔盖,队员埃文斯和布尔
26、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英国人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第一个登顶的女性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从东南山脊线路登顶成为首个登顶珠峰的女性。第一对夫妻同时登顶1990年10月7日,斯洛文尼亚夫妇成为首对同时登顶的夫妻。第一对父子同时登顶1990年10月7日,法国人诺埃尔与其子贝特朗成为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父子,当时儿子年仅17岁,打破了最年轻者纪录,父子从南坳用滑翔伞下山到大本营。第一对兄弟同时登顶1992年9月25日阿尔贝托和费利克斯成为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兄弟。第一对登顶中国夫妻1999年5月27日,中国西藏登山队10人登顶,仁那、吉吉是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第一个登顶的盲人2001年5月25日,美国人艾瑞韦亨梅尔成为第一位登上珠峰的盲人。他在4名同伴的陪伴下,与8名在腰间系上铃铛,使他能够听音辩位的夏巴族向导一起登顶。韦翰梅耶在13岁因视网膜剥离而失明,但他热爱登山,曾挑战过包括南北美洲、非洲等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