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则名师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古今异义词。积累名言警句。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虽有嘉肴的论证思路。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语言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中国文化教学相长的思想。理解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探求中国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主旨。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4、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知,我们论语中学过的名句大家一定还记
2、得吧,通过这些名句我们初步认识了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句子大家一定也听说过吧,这些句子也经常被我们说话写文章引用,他出自我们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篇短文走进儒家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二、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请同学们为下列生字注音。嘉肴( )自强( )兑命( ) 学学半( ) 弗学( ) 教学相长( ) 明确:嘉肴(yo)自强(qing)兑命(yu) 学学半(xio) 弗学(f) 教学相长(zhng)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读音频,读准节奏(1)播放范读,请同学们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
3、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根据划分的节奏先自由朗读再齐读再抽读。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各小组根据注释和工具书,小组互助理解文段大意,如果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录,全班共同交流解决。(2)小组展示交流,全班共同研讨理解有分歧和困难的地方。明确:本文大意为:即使有美味的鱼或肉,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更加努力
4、地学习);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不倦地钻研)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3、研读文本、理解主旨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从文段中你懂得了些什么道理呢?学生发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明确: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四、探究质疑 拓展延伸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本文是讲关于教学相长道理,可是为什么文章开头却由“虽有嘉肴”说起呢?明确:这是类比说理。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
5、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五、课时作业:1、背诵课文。2、收集论述学习的名言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体会文章对偶句运用产生的音韵之美。 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了
6、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其实不只陶渊明在探寻理想社会,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孔子也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礼记中的另一篇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日渐衰微,礼崩乐坏。“士”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
7、敛薄赋”的政见主张,以实现“大同”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治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二、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请同学们为下列生字注音。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明确:天下为公(wi)选贤与能(j) 讲信修睦(m) 矜(gun) 男有分(fn) 货恶其弃于地也(w)三、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听读音频,读准节奏(1)播放范读,请同学们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8、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各小组根据注释和工具书,小组互助理解文段大意,如果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录,全班共同交流解决。(2)小组展示交流,全班共同研讨理解有分歧和困难的地方。明确:本文大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们)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
9、人、残疾人都能得到赡养,男子要有职守,女子要有归宿。财货,憎恨把它仍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3、根据文意、划分层次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明确: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4、研读文本、理解主旨(1)文中提到的大同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
10、会呢?请大家分别用文中的话和自己的话概括。明确:原文: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自己的话: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不强求一致,只要能围绕理想社会来概括就可以了。(2)作者从那几方面来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呢?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为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二为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
11、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三为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3)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实现大同社会呢?明确:大道施行(大道之行也)(4)那么什么是大道呢?明确:大道,指儒家推行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四、探究质疑 拓展延伸1、这两篇短文离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可是我们读起来很顺口,很容易成诵,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明确
12、:文章中运用许多对偶句。2、请大家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再朗读,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3、时隔两千多年了,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是否实现了呢?明确:不求一致,可以答没有实现,或者有的实现了。4、理想是现实的折射,通过文章的语句和联系大家的历史知识大家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样的?明确: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但是的社会应该是奸邪之谋,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时有发生,通过历史我们也可以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春秋时期。5、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我们的孔子却提出一个即使我们今天来看还有指导意义的美好社会的理想,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明确:鼓励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比如我们应该有远大理想,不管
13、现实如何残酷我们都应心怀梦想,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未放弃,今天的中国社会比人和历史时期都有好,我们更应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等等。6、你还知道那些人们对理想社会构想和追求的事例呢?明确:比如孙中山则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构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全世界和谐”,欧文“新和谐公社”,马克思“共产主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外国,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人类从未停歇,让我们也做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吧,不管你在现实中遇到什么困难,请都要心怀梦想,一路前行。五、课时作业:1、背诵课文。2、请你收集人类社会为追寻社会理想奋斗的故事和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