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C14.1341號册頁解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9382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6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C14.1341號册頁解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C14.1341號册頁解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C14.1341號册頁解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敦煌吐魯番研究 第二十一卷2022 年,245277 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C141341 號册頁解題*段真子意如一、引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敦煌吐魯番文書中,有晚清民國時期任職新疆的文士段永恩(18751947)舊藏寫經殘片册頁一種,編號爲 C141341,封面題:“六朝以來寫經碎錦。癸丑(1913)端陽前三日。季承珍藏”,是“其任職温宿知縣期間裝池成册而品評題跋的收藏品”1。册頁内芯 38 面,貼有殘文書、石刻拓片及照片實物共 158 件(張),尤以殘文書數量最多,文書的實物和照片留存,總數達到了 155 件。相關整理工作正在進行。2 筆者有幸參與其中,現依照編號順序,對 C141341 號

2、册頁中全部 155 件文書予以解題,説明其尺寸、寫刻時代、異文、題跋等,并對部分殘片録文3,以期促進敦煌吐魯番學及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下引每件文書給予三級編號:一級編號爲册頁全本的館藏編號;二級編號爲文書所在册頁的第幾面;同一面僅一件文書者,默認爲三級編號 01,兩件以上者,按從右至左、從上至下分别編號(具體參見文後附編號示意圖,部分彩圖見卷末扉頁);同一件文書雙面書寫者,以“r”“v”區分正背。以 C1413410301r 爲例,C141341 爲館藏册頁542*1 2 3 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重点項目“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整理與研究”(批准號:21AZD126)的階段性成果。意如、

3、朱玉麒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段永恩舊藏文書題跋釋録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2 年第 4 期,116 頁。按:其中 9 件曾收録於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 第 11 卷(史樹青主編,楊文和分卷主編,京都:柳原書店,1999 年。以下簡稱“大觀”);文書題跋之研究,詳見意如、朱玉麒文;孟彦弘先生對其中涉及的 大唐内典録 殘卷進行整理研究,詳見其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經録考釋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2 年第 4 期,127133 頁);胡語文書之定名、解題參見沈琛、付馬二位先生之研究(待刊)。按:對於可在 CBETA 中準確找到的常見佛經殘片,及前人已有較好研究的題記、世俗文獻,本文暫不做録

4、文。相關前人研究,以縮略語表示於正文,詳細信息附於文後。的一級編號,03 爲該件文書在册頁中的第三面的二級編號,01 爲該件文書在該面中的第三級順序編號,r 則表明該文書正反面皆有文字,此爲正面文字。二、定名與録文1 C1413410202回鶻密教佛典19293 cm,存 25 行,單面書寫。下有段永恩題跋“此畏兀兒字,近亦不易得也”,并鈐“季承”白方印。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7 頁。2 C1413410301r妙法蓮華經 卷二26642 cm,存 21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雙面書寫。背有回鶻文,暫未能揭取。下有段永恩題跋“此亦北魏人書法,如寶相莊嚴,芬芳竟體,真不易得也”,并

5、鈐“季承”白方印。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 卷二,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9,no262,p16,b29c23,第1 行“魄”作“珀”,第4 行“逕”作“經”,第10 行“泰”作“坦”,第 18 行“庸”作“傭”,第 19 行“住”作“往”。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7 頁。3 C1413410401大般涅槃經 卷一九2729 cm,存 16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此北魏真迹,專以姿態取勝,猗婀妍嫋,如曉風楊柳。癸丑五月永恩觀”,并鈐“季承”朱圓印。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一九,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

6、2,no374,p476,c21p477,a7,第 6 行“集”作“習”,第 7 行“今世”作“無今世”,第 8 行“逕”作“經”。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7 頁。4 C1413410501妙法蓮華經 卷一246103 cm,存 6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前有段永恩題跋“此北凉人手筆,吉光片羽,無價之寶也。季承記”,并鈐“永恩”白方印、“季承”朱方印。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 卷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9,no262,p8,c819,第 4 行“濡”作“輭”。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8 頁。642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十一卷5 C14

7、13410502妙法蓮華經 卷四8663 cm,存 4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9,no262,p29,b2528。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8 頁。6 C1413410503r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九2724 cm,存 12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雙面書寫。背有回鶻文,暫未能揭取。後有段永恩題跋“此書在北魏中最爲隽逸,如霞裳羽衣,阿那有致。永恩自觀”,并鈐“季承”連珠印。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九,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08,no223,p35

8、8,b19c2。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8 頁。7 C1413410701r十地經論 卷一2632 cm,存 17 行,約書於高昌國時期,雙面書寫。背有回鶻文,暫未能揭取。前有段永恩題跋“宣和書譜 評蕭思話書,有 鳧鷗雁鶩,游戲沙汀 之比,吾於此書亦云。季承題於温宿”,并鈐“季承”朱圓印。該件文字出自元魏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 卷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26,no1522,p180,a18b7,第 7 行“念想”作“受用念想”。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8 頁。8 C1413410801r大方等陀羅尼經 卷一267326 cm,存 19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

9、雙面書寫。背有回鶻文,暫未能揭取。後有段永恩題跋“此亦六朝人書也”,并鈐“永恩”白方印、“季承”朱方印。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法衆所譯大方等陀羅尼經 卷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21,no1339,p643,c625,第3 行“神德力”作“神力”,“相顯”作“顯揚”,第4 行“欲破”作“爲欲破”,第 6、8、10、12、14、16、17、19 行“秀”作“萸”,第 11 行“入於地獄”作“究竟入於地獄”,第 13、16 行“受於”作“受”,第 14 行“苦惱”作“諸苦惱”,第 15 行“受地獄”作“當受地獄”,“苦”作“苦也”,第 17 行“苦”作“苦耶”,第 18 行“金剛渘人”作“剛柔

10、之人”,“受地獄苦”作“究竟受地獄苦”。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9 頁。74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C141341 號册頁解題9 C141341090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卷下263225 cm,存 14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此六朝末年書,其捺猶有北魏人筆意,紙色墨色,一如新出,可寶也。姑臧段永恩”,并鈐“季承”連珠印。該件文字出自元魏菩提流支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卷下,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25,no1511,p796,b19c5。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9 頁。10 C141341100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卷下262207 c

11、m,存 12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元魏菩提流支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卷下,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25,no1511,p796,c619。11 C141341110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四25334 cm,存 20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此唐人筆也,得之於敦煌鳴沙山”,并鈐“季承”白方印。該件文字出自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16,no670,p506,a4b2,第 9 行“授攝受”作“攝受”,第 11 行“名”作“異名”。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9 頁。12 C1

12、41341120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四254342 cm,存 20 行,有烏絲欄,有雙行小字注,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16,no670,p506,b224,第 13 行“知常者”作“有知常者”,第 14 行“知道者”作“有知道者”,第 16 行“滅”作“减”。其内容上接 C1413411101,且二者紙張、書體、行款皆同,接紙處位於 C1413411101 第 12、13 行間,故 C1413411101、C1413411201 應本爲一件,裝入册頁時裁剪而分。13 C1413411301大般涅槃經 卷三一

13、26238 cm,存 21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細玩此紙,亦六朝人筆,紙色墨色,猶然如新,洵無價寶也。永恩識”,并鈐“季承”朱圓印。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三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842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十一卷T12,no374,p553,a16b8,第 2、8 行“或”作“惑”。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9 頁。14 C141341140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六254375 cm,存 20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此梁天監時字,有年號者被梁素文截去,亦出敦煌”,并鈐“季承”連珠印。該件

14、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六,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08,no223,p340,a627,第 1 行“餘”作“除”,第 6 行“闌”作“蘭”,第 11行“常知”作“當知”,第 16 行“菩薩摩訶薩”作“菩薩阿惟越致”,第 20 行“受”作“授”。參:意如、朱玉麒 2022,119 頁。15 C1413411501大唐内典録 卷八照片,153218 cm,存 22 行,有烏絲欄,有雙行小字注,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後有王樹枏題跋“右唐藏經目録殘卷,每經若干卷、若干袠,并所用紙數及庋架之處,皆一一詳記。惜首尾不完,無由觀其大備也。晋時智猛、曇摩羅識、鳩摩羅什、雲摩難提

15、、伽提婆、支法、法顯輩,争譯經典,傳之海内。梁武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始撰經目録。隋開皇元年,普詔營造經像,并官寫一切經,置於諸大都邑寺中,又别寫藏於秘閣,天下從風而靡。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大業時,沙門智果又撰諸經目,分别條貫。相沿至唐,佛教益盛行於世,而高昌尤爲釋典之淵藪。觀此則當日藏經之富,可知也。樹枏觀并識”,并鈐“王印樹枏”白方印、“晋卿”朱方印。該件文字出自唐道宣撰大唐内典録 卷八,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55,no2149,p302,c14p303,b16。參:矶部彰 2005,下 7273 頁;意如、朱玉麒 2022,123 頁;孟彦弘 2022,12

16、8131 頁。16 C1413411601合部金光明經 卷三照片,174226 cm,存 7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後有王樹枏題跋“荆浩論畫,謂吴道元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有筆無墨者,見落筆蹊徑,而少自然,有墨無筆者,去斧鑿痕,而多變態。是書實兼二者所長,温潤遒勁,内含剛柔,正如羅綺嬌春,鹓鴻戲沼。辛亥端午前一日,王樹枏跋”,并鈐“晋卿”朱方印。該件文字出自梁真諦譯,隋寶貴合合部金光明經 卷三,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16,no664,p376,b19c1,第 1、2 行間闕“人非人等怨賊毒害災横解脱五障不忘念十地”。94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C141341 號册頁解題

17、參:矶部彰 2005,下 7273 頁;意如、朱玉麒 2022,123 頁。17 C1413411602增壹阿含經 卷一八照片,174226 cm,存 38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年”“日”“地”“人”爲武周新字,單面書寫。後有王樹枏題跋“輕圓朗潤,極似唐高宗書。晋老。三月廿六日”,未鈐印。此件文書原件,今不知所藏。該件文字出自東晋僧伽提婆所譯增壹阿含經 卷一八,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02,no125,p638,a2b13,第 14 行“蓋”作“蓋”,第 15 行“時”作“是時”,第 20 行“時用”作“持用”。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3 頁。18 C1413411801

18、妙法蓮華經玄贊 卷五照片,102153 cm,存 26 行,有墨筆塗改,約書於唐代,除標題作楷書外,正文爲章草書。單面書寫,前兩行下有“瓜沙州大王印”長方印。照片前有段永恩題跋“此敦煌所出”,并鈐“季承”朱圓印。此件文書原件,今不知所藏。該件文字出自唐窺基撰 妙法蓮華經玄贊 卷五,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34,no1723,p734,b4c11,第 13、17 行“受記”作“授記”,第 13 行“六”作“品六”,第 24行“藥王”作“藥王品”。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0 頁。19 C1413411802大般涅槃經 卷十一照片,14411 cm,存 9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

19、前有段永恩題跋“衛夫人言:王逸少筆勢洞精,字體遒媚。此書殆騎騾,骎骎欲度驊騮前。癸丑六月,季承觀”,并鈐“季承”白方印;後又題“梁武帝評薄紹之書如龍游在霄,繾綣可愛,衛恒書如插花舞女,援鏡笑春。此書殆兼而有之。晋書 言王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此書實當得一 媚 字。永恩書”,并鈐“季承”朱圓印。此件文書原件,今不知所藏。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一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428,c1827。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0 頁。20 C1413411901天請問經照片,10819 cm,存 27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唐玄奘

20、所譯 大般涅槃經 卷一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5,no592,p124,c6p125,a6,第 16 行“誰非火所燒”作“何物火不燒”,“誰非水所爛”052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十一卷作“非水所能爛”,第 22 行“佛請”作“請佛”。參:矶部彰 2005,中 2425 頁;周慧 2017,703758 頁。21 C1413411902天請問經 尾題并題記照片,98195 cm,存 32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參:矶部彰 2005,中 2425 頁;周慧 2017,703758 頁。22 C1413411903唐建中三年(782)七月健兒馬令莊擧錢契照片,係孫毓修 唐寫本公牘契約考

21、 之插圖1,原件爲斯坦因於和闐丹丹烏里克所得,今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 S5867,286392 cm,存 11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參:孫毓修 1911a,十八(3)頁;陳國燦 1997,546547 頁;吴麗娱 2002,338 頁;敏春芳 2004,107 頁。23 C1413411904唐大曆十七年(782)閏正月行官霍昕悦便粟契照片,係孫毓修唐寫本公牘契約考 之插圖2,原件爲斯坦因於和闐丹丹烏里克所得,今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 S5871,2936 cm,存 10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參:孫毓修 1911b,十九二十(3)頁;陳國燦 1997,544545 頁;吴麗娱

22、 2002,338頁;敏春芳 2004,107 頁。24 C1413412001陀羅尼雜集 卷五18143 cm,存 9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譯者不詳陀羅尼雜集 卷五,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21,no1336,p605,c816。25 C141341200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83115 cm,存 7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08,no235,p749,b1219。26 C1413412003佛典殘片87 cm,存 5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152中國國家博物

23、館藏 C141341 號册頁解題1 2 孫毓修 唐寫本公牘契約考 ,東方雜誌 第 8 卷 2 號(1911 年)插圖“唐代之文契(一)”之上;録文見第十八(3)頁“其四”。孫毓修 唐寫本公牘契約考,插圖“唐代之文契(一)”之下;録文見第十九二十(3)頁“其七”。(前缺)1亦 養佛已2 置四方護方3 護自身護身4 誦真言乃至5 悉震乃(後缺)27 C1413412004殘片956 cm,存 4 行,有烏絲欄,有朱筆句讀,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前缺)1草蓐時限已終2右手壓其三矟3四人獻妙飲4真(後缺)28 C1413412005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六1695 cm,存 5 行,約書於高昌國時期

24、,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六,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08,no223,p340,b2126。29 C1413412006大般涅槃經 卷三七9844 cm,存 3 行,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三七,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584,b1821。30 C1413412007大般涅槃經 卷一五837 cm,存 4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一五,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453,c912。31 C1413

25、412008妙法蓮華經 卷一129 cm,存 6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 卷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252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十一卷T09,no262,p3,c1722。32 C1413412009佛典注疏8778 cm,存 4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前缺)1衆 天眼力也答曰2 宿命天眼力也問曰上方廣經3 多含此言方廣就理得稱4 真與俗真窮(後缺)33 C1413412101妙法蓮華經 卷二14217 cm,存 9 行,有烏絲欄,第 5 行天頭有墨筆句讀,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文書收録於大觀 第 16 號,原定爲“我以方

26、便(佚名)寫經殘卷”(詳見圖版 36 頁,解題 209 頁)。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 卷二,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9,no262,p13,a616,第 8 行“智慧力”作“及智慧力”。34 C1413412102大般涅槃經 卷二三453 cm,存 3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文書與 C1413412101 原視爲一件,收録於大觀 第 16 號,定爲“我以方便(佚名)寫經殘卷”(詳見圖版 36 頁,解題 209 頁)。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二三,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502,a46。35 C14134

27、12103佛典論疏2015 cm,存 9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文書收録於 大觀 第 26 號,原定爲“散空空諸法空空(佚名)寫經殘卷”(詳見圖版 52 頁,解題 213 頁)。該件文字可參姚秦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五、卷二二,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8,no223,p250,c28p251,a7,CBETA,T08,no223,p379,a24b3。36 C1413412201十住經 卷四27527 cm,存 15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裴令公亂頭粗服皆好。劉太常云:楂梨橘柚,皆有其味。吾常以之評此書。晋衛恒所35

28、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C141341 號册頁解題謂異體同勢者也。癸丑五月十七日,季老跋”,并鈐“段永恩印”白方印。該文書收録於 大觀 第 14 號,原定爲“乃至不離念(佚名)寫經殘卷”(詳見圖版 34 頁,解題 209 頁)。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十住經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0,no286,p531,c1328,第 5 行“爲依”作“中爲依”,第 8 行“微塵”作“所微塵”,第 11 行“百千萬劫”作“百千萬億劫”,第 12 行“順趣向”作“趣向”,“一切種一切智”作“一切種智”,第 15 行“大願”作“善根大願”。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0 頁。37 C141

29、3412301佛説首楞嚴三昧經 卷上246242 cm,存 13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此六朝真迹,筆鋒犀利,如胡兒仗劍,偏馬驕嘶。癸丑夏日,季承自識”,并鈐“季承”朱圓印。該文書收録於大觀 第 17 號,原定爲“以方便力現入涅槃(佚名)寫經殘卷”(詳見圖版 37 頁,解題 209210 頁)。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佛説首楞嚴三昧經 卷上,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5,no642,p630,a518,第 9 行“於諸佛前遍行”作“遍行”。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1 頁。38 C1413412401大般涅槃經 卷三一263132 cm,存

30、 7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三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553,b815。39 C1413412402妙法蓮華經 卷四177163 cm,存 11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把卷細玩,不忍釋手。所謂愈醜愈妍也。永恩評”,并鈐“季承”白方印。該文書收録於 大觀 第 5 號,原定爲“妙法蓮華經寶塔品殘卷”(詳見圖版 23頁,解題 206 頁)。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9,no262,p33,b1121,第 3 行“分身”作

31、“分之身”,第 5 行“悉集”作“悉來集”,第 7 行“師坐”作“師子座”。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1 頁。40 C1413412501佛典殘片24332 cm,存 19 行,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452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十一卷該文書收録於 大觀 第 34 號,原定爲“有言寧生天竺(佚名)寫經殘卷”(詳見圖版 69 頁,解題 215 頁)。(前缺)(紙縫)1要 有言寧生天竺入 地2 何以故秦地作諸 躰 行不3福 得生天天福盡墮地獄地獄出復生邊4造德逆生天竺禮義備具犯小過 入地5罪畢還得人衆生乎中國明信罪福6是故勝秦生又問若婦有7界 輒便打之云何答打婦不孝8 若枉打奴婢畜生亦入地獄

32、9若 有過狀以理語之語之不改10 出去須臾還喜如故當11 乃與鬭争相打作罪也結怨後世非12也 婦 人有十種力智不敢打一者姓望二者有13兄弟三者父母罵四者面首端五者手妓巧14六 者作飲隨時與智七者能與禮舍15俗 取往來看待夫智朋友知 鐘 16 九者男兒巢健十者净潔貞17 答伏不能麤向男子18 士宦婦不敢戾恐19(後缺)41 C1413412601妙法蓮華經 卷二1076 cm,存 4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 卷二,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9,no262,p16,c811。42 C141341260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五1739 cm,存 5

33、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55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C141341 號册頁解題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五,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08,no223,p248,a48。43 C1413412603大般涅槃經 卷一四9575 cm,存 5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一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446,a28b3,第 4 行“羅羅”作“羅邏”,“異乃至”作“時乃至”。44 C1413412604大般涅槃經 卷二八165 cm,存 4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

34、寫。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二八,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530,a49。45 C1413412605佛説佛名經 卷九153145 cm,存 7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前有段永恩題跋“筆力遒勁,如張强弩,是初唐人筆”,并鈐“季承”朱圓印;後又題“右軍性愛鵝,或謂鵝頸似腕力。今觀此書,腕力何如?季承自識”,并鈐“季承”連珠印。該件文字出自元魏菩提流支所譯佛説佛名經 卷九,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4,no440,p167,a19,第1 行“捨皮”作“捨身皮”,“皮如”作“皮膚如”,第6 行“妙法菩薩及速行大王”作“妙大王等捨四天下

35、大地法菩薩及速行”。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1 頁。46 C1413412606妙法蓮華經 卷七147155 cm,存 8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前有段永恩題跋“此梁天監時字也”,并鈐“季承”白方印。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 卷七,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9,no262,p57,a26b5。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1 頁。47 C1413412701大般涅槃經 卷二五267273 cm,存 11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前有段永恩題跋“蕭散灑落,的是北凉真迹。癸丑季承記”,并鈐“季承”連珠印。該文書收録於 大觀 第

36、18 號,原定爲“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殘卷”(詳見圖版 38 頁,解題 210 頁)。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 大般涅槃經 卷二五,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514,a213,第 2 行“我如是”作“我言652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十一卷如是”,第 10 行“儻”作“黨”。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1 頁。48 C1413412702大般涅槃經 卷二七1610 cm,存 6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二七,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528,b1116。49 C141341

37、2703大般涅槃經 卷二七9342 cm,存 3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 卷二七,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2,no374,p528,c13。50 C1413412704金光明經 卷一98135 cm,存 3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北凉曇無讖所譯 金光明經 卷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6,no663,p338,c918。51 C1413412801成實論 卷一18312 cm,存 10 行,有烏絲欄,有墨筆塗改,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文書收録於 大觀 第 15 號,原定爲“一切種

38、智(佚名)寫經殘卷”(詳見圖版35 頁,解題 209 頁)。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成實論 卷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32,no1646,p242,a28b14。52 C1413412802道行般若經 卷四10812 cm,存 7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後漢支婁迦讖所譯道行般若經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8,no224,p446,b714。53 C1413412803佛典殘片6325 cm,存 2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前缺)1 具四大印如是2(後缺)75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C141341 號册頁解題54

39、C1413412804道行般若經 卷四8849 cm,存 3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後漢支婁迦讖所譯道行般若經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8,no224,p446,a2427。55 C1413412805光讚經 卷六4346 cm,存 3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西晋竺法護所譯光讚經 卷六,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08,no222,p188,c1416。56 C1413412806成實論 卷一76 cm,存 5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成實論 卷一,相當於今電子佛

40、典 CBETA,T32,no1646,p242,b29。57 C1413412807佛典注疏644 cm,存 3 行,有烏絲欄,有雙行小字注,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前缺)1 2 如來得般若所入悉知3是爲固般若本無也(後缺)58 C1413412808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經題74 cm,存 1 行,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59 C1413412809論語集解八佾第三102142 cm,存 7 行,有烏絲欄,有雙行小字注,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上有段永恩題跋“元魏時所抄寫讀本,學官子弟教授所用也。季承記”,并鈐“永恩”白方印、“季承”朱方印。該件文字出自魏何晏撰論語集解八佾第三,參皇侃撰

41、,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 卷二 八佾第三(中華書局,2013 年 10 月,6467 頁)。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1 頁。(前缺)1罪於天 無852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十一卷2代鬱鬱乎 文哉 吾3包曰太廟周公廟孔 子魯祭周公而助祭焉4知禮乎入太廟5不當復問之子聞之曰6馬曰射有五善焉質四曰和頌合雅7者不但以兼取和(後缺)60 C1413412810殘片74 cm,存 4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高昌郡時期,單面書寫。(前缺)1 奴婢何2 不敢辭也便將歸奴自念3 便勑家中妻子王奴與我慎4 莫與(後缺)61 C1413412811殘片12 cm,僅存 1 字,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62 C14134

42、12812修行道地經 卷一438 cm,存 3 行,約書於高昌國時期,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西晋竺法護所譯修行道地經 卷一,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5,no606,p186,a30b3。63 C1413412813大乘密嚴經 卷中4776 cm,存 3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唐帝婆訶羅所譯大乘密嚴經 卷中,相當於今電子佛典 CBETA,T16,no681,p731,c2125。64 C1413412901r佛典殘片756 cm,存 4 行,有烏絲欄,雙面書寫,約書於唐代。背爲回鶻文,此正面粘入册頁,暫未能揭取。(前缺)1 與令解始95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C141341

43、 號册頁解題2以能3大土以施人4(後缺)65 C1413412901v回鶻文懺文756 cm,存 4 行,雙面書寫,約書於西州回鶻時期。正面爲漢文,暫未能揭取。66 C1413412902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344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行。02、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bum)Pha函,414 頁(208 葉 b 面)。67 C1413412903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3

44、44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行。02、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bum)Pha函,414 頁(208 葉 b 面)。68 C1413412904回鶻文佛典殘片帶梵文小字注音10855 cm,存 3 行,單面書寫。69 C1413412905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24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 行。02、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

45、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bum)Pha 函,414 頁(208 葉 b 面)。70 C1413412906回鶻文佛典殘片帶梵文小字注音63 cm,存 2 行,單面書寫。71 C1413412907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2438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行。02、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46、 bum)Pha函,414 頁(208 葉 b 面)。062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十一卷72 C1413412908回鶻文佛典殘片帶梵文小字注音863 cm,存 3 行,單面書寫。73 C1413412909回鶻文佛典殘片帶梵文小字注音1066 cm,存 4 行,單面書寫。74 C1413412910回鶻文佛典殘片帶梵文小字注音1445 cm,存 2 行,單面書寫。後有段永恩題跋“此印板字均畏吾兒字也。以上七紙”,并鈐“永恩”白方、“季承”朱方印。75 C1413412911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327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行。02

47、、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bum)Pha函,414 頁(208 葉 b 面)。76 C1413412912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239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行。02、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bum)Pha函,414 頁(208 葉 b 面)。

48、77 C1413412913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124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行。02、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bum)Pha函,414 頁(208 葉 b 面)。78 C1413412914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373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行。02、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

49、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bum)Pha函,414 頁(208 葉 b 面)。79 C1413412915聖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陀羅尼3816 cm,刻本。至少屬於三葉完全相同的刻本,其中 5 件可以復原爲一葉,約 616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C141341 號册頁解題行。02、03、15 重複,07、12 重複,皆屬同一版刻。爲該經中使用金剛橛儀軌的内容,參敦煌藏文本 Pt98 第 1516 頁,德格版甘珠兒 第 90 册十萬續部(rgyud bum)Pha函,414 頁(208 葉 b 面)。後有段永恩題跋“此九

50、紙屬西藏文字”,并鈐“季承”朱圓印。參:意如、朱玉麒 2022,122 頁。80 C1413412916回鶻文佛典殘片帶梵文小字注音786 cm,存 4 行,單面書寫。81 C1413412917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卷四13545 cm,存 3 行,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隋闍那崛多所譯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BETA,T13,no416,p888,a2325,第 2 行“破”作“彼”。82 C1413412918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卷四183 cm,存 3 行,有烏絲欄,約書於唐代,單面書寫。該件文字出自隋闍那崛多所譯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卷四,相當於今電子佛典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