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区别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
2、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3、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
4、,)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内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东方,多痈疡,病理:南方,多挛痹,西方,多内伤,
5、北方,多脏寒生满病,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因时,制宜,因地,(,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
6、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含义:,(,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如:头痛、发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病因一风寒,病性一寒,病位一表,邪正关系一实,反映了疾病在现阶段的本质,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3,)、病:疾病,,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
7、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2,、症、证、病、三者关系,(,1,)区别:,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现阶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2,)联系:,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证候。,症状,病 证,体征,若干,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分析、辨别。,证:证候。,论:考虑、讨
8、论。,治:治则、治法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5,、辨证论治的应用,(,1,)同病异治: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同,因此,治法不同。,(,2,)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9、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从人体部位分:,体表,为阳 上部,为阳,体内,为阴 下部,为阴,背部,为阳 四肢外侧,为阳,腹部,为阴 四肢内侧,为阴,从脏腑分:,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主动、属阳,从气血分,血,主静、属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正、邪的含义,正:正气,指人
10、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阴阳之分:,如 六淫 寒湿,阴邪,风、暑、火,阳邪,(,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阴阳偏胜: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 使机体,阳绝对亢盛,属实热证。,“,阳胜则阴病,”,。,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11、。,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虚则寒,-,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阳虚则阴胜,”,。,阴虚则热,-,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综上所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寒热性病证的病机总纲。根据,素问,通评虚实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胜所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虚寒证。,阴阳两虚:,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
12、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阳转化,-,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正气的强弱,条件 邪气的盛衰,治疗、护理是否得当,热极生寒,重阳必阴,表现,寒极生热、重阴必阳,4,、用于疾病的诊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
13、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1,),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实、热,阳,如,里、虚、寒,阴,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5,、用于疾病的治疗,-,必平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灵枢,邪客篇,:,“,
14、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胜之实证,即,“,实则泻之,”,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的方药治之,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的方药治之。,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衰之虚证,即,“,虚则补之,”,阴偏虚,虚热证,滋阴清热,补阴,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虚,虚寒证,助阳散寒,补阳,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药物性能,必分阴阳。,“,性能,”,: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及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药之四性(四气),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温、热,属阳
15、,如干姜、附子 肉桂,药之五味(六味),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子,药之作用,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石,五行在中医学中是怎么运用的?,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含义,1,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2,五行:行,运动、运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
16、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应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等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五行学说,对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进行了确切地解释,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五行学说为具有东方色彩的普通系统论。,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将其概括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曰润下:水具
17、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向上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木曰曲直:,“,曲,”,,能弯曲柔和之义;,“,直,”,,伸展、畅达的意思。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概括,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土爰稼穑:“稼”,春播(种)
18、;“穑”,秋收(收获)。引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虽来源于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特性的观察,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五种物质的本身,既基于五行,又高于五行,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念,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与推演,五行学说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具体归类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即是将事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与
19、其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自 然 界,五,行,人 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脉,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筋,目,怒,泪,弦,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脉,舌,喜,汗,洪,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肉,口,思,涎,缓,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皮毛,鼻,悲,涕,浮,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骨,耳,恐,唾,沉,上表可看出,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与推演法则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20、和现象及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大结构系统,不仅说明了人体内在脏腑的整体统一,而且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四、五行的生克规律,1,、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作用。,次序:生 生 生 生,木 火 土 金 水,生我者,母,关系,难经,:,“,母子关系,”,。,我生者,子,2,、相克,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抑制,,制约的作用。,次序:木 土 水 火 金,克,关系:克我者,所不胜,我克者,所胜,内经,:,“,所,不胜与所胜,”,的关系。,五、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制化关系。,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
21、推动事物正常的变化与发展。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协调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已展示出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的雏型。,六、,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生理方面,1,、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并与自然界的五气、五季、五化、五色、五味、五方等联系起来,反映了内外环境的统一性。,2,、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如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相生说明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了五脏功能的协调平衡。展示出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二)阐述五脏病理
22、,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母子相及传变,子病累母,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又称,“,子盗母气,”,。,传其所胜,如肝病传脾,相克传变,传其所不胜,如肝病传肺,(三),用于疾病的治疗,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治疗原则,补母泻子,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滋肾阴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2,培土生金:补脾气以益肺气,又称“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金水相生:养肺阴滋肾阴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日久致肾阴虚的肺肾
23、阴虚证。,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治疗原则,抑强扶弱,常用治法,抑木扶土:疏肝健脾。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的肝旺脾虚之证。,培土制水:补肾或补脾以制约水湿泛滥。适用于脾虚不运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泻肝清肺。辅助肺金以制肝木的方法,即滋肺阴,肃肺气、抑肝火,适用于肝火犯肺证。,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亏虚,心火亢盛的心肾不交之证。,3,、根据药物的色味与五脏相应的关系,指导临床用药,药青味酸多入肝,如青黛、乌梅。,药赤味苦多入心,如朱砂、黄连。,药黄味甘多入脾,如黄精、红枣。,药白味辛多入肺,如白果、辛夷花。,药黑味咸多入肾,如玄参、地龙。,“,业医不
24、知脏腑,开口动手便错。”,一、藏象的含义,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现象。,藏象是一个动态的名词,藏与象之间存在着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因,“,藏变,”,可以决定,“,象变,”,。,“,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故可,“,以象论藏,”,。如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心血充足,面色淡白,脉细无力,心血不足。,二、藏象学说的含义,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及其与形体、官窍、情志之间以及脏腑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说。,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心为主宰。,形成了五大功能系
25、统。,心系统:心、小肠、脉、舌、喜、汗、面、,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悲、涕、毛、,脾系统:脾、胃、肉、口、思、涎、唇、,肝系统:肝、胆、筋、目、怒、泪、爪、,肾系统:肾、膀胱、骨、耳(二阴)、恐、唾、,发、,(二)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不但包含了解剖生理学中同名脏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了其它几个脏器的部分生理功能;而解剖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中某几个脏腑之中。,中医学的“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结构框架的基础
26、上赋予了功能性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与功能合一性结构。因此,“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而西医学在原子论自然观的指导下,重视还原分析的方法,研究各脏器的解剖结构特点,并从这些结构特点出发,解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因此中医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名称虽然相同,但是生理和病理概念却不一样,所以,学习脏腑切忌以西证中,对号入座。,四、五脏、六腑,奇恆之府各自的生理功 能,(一)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肺,司呼吸主气,主宣降,主通调水道,,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脾喜燥恶湿,肝,主疏泄,主藏血。
27、肝为刚脏喜条达,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水火之宅,(二)五脏与形体、官窍、志、液、时的联,系,心:脉、舌、喜、汗、夏,肺:皮、鼻、悲忧、涕、秋,脾:肉、口、思、涎、长夏,肝:筋、目、怒、泪、春,肾:骨、耳及二阴、恐、唾、冬,(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各自的生理功能,胆:主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大肠:主变化传导。,膀胱:贮尿,排尿。,三焦:主持诸气,为水液运行道路,。,(四)奇恆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髓海,女子胞:主月经、养育胎儿,骨:身体支架,髓之府,脉:血之府,髓:充脑养骨化血,五
28、、五脏、六腑,奇恆之府的主要区别,藏象学说根据内脏的功能特性,形态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五脏、六腑,奇恆之府三类。,(一)五脏的形态、功能特点、阴阳属性,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实质性)。,2,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均为充满、充盈之义,被精气充盈为“满”、被水谷充盈为“实”。五脏贮藏精气,因此生理情况下应当是精气盈满,而不是水谷为实的状态。,3,阴阳属性:主静,属阴。,(二)六腑的形态、功能特点、阴阳属性,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管腔性。,2,功能特点:受盛,传化水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29、”的特点。,王冰注:六腑但受水谷,传化物,故生理情况下应当是水谷为实的状态,而不象五脏精气盈满的状态。,六腑传化水谷,当是胃实肠虚,肠虚胃实,虚实更替,保持着畅通的状态。治疗六腑的病变,必须体现其传化物而不藏的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3,阴阳属性:主动,属阳,(三)奇恆之府,1,、含义:奇、异也,恒、常也,异于常脏和常腑的一类脏器。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统称奇恆之府。,2,、形态: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 织器官。,3,、功能特点;贮藏精气,藏而不泻。,4,、阴阳属性:主静、属阴。,如,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
30、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恆之府。”,总的生理功能,生理特点,形态特点,阴阳属性,经络属络关系,五脏,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中满,阴,有,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中空,阳,有,奇恆之府,贮藏精气,藏而不泻,类腑异脏,阴,除胆外无,气血津液的含义是什么?各有什么功能?,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气主动、无形,属阳,血、津液、主静、有形,属阴,一、中医学中气的含义,气是构成人体和
31、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具有很强活力,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二、生成来源,先天,-,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是构成生命形体 的原始物质。,水谷之精气,源于饮食物,后天,自然界之清气,赖肺司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三、气的生理功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者,人之根本也”。(一)推动作用,含义:气具有激发 和推动的作用。,作用表现:气以自身的活力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动和激发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
32、与排泄。,(二)温煦作用,含义:,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气是机体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因动而生阳为热,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作用表现:,()温暖机体,维持体温的恆定。,()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正常运行,(三)防御作用,1.,含义:防卫抵御,气有卫护肌表,抗御外,邪侵入的作用。,。,2.,作用表现:,(,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如,素问,遗篇剌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四)固摄作用,1,含义:控制,统摄,约束之意。气对体内液态物质具有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33、。,2,作用表现:,(,1,)固摄血液,防止溢出于脉外。,(,2,)固摄汗液,尿液,使其有节制的排,出,防止其异常流失。,(,3,)控制唾液、胃肠液的分泌。,(,4,)固摄精液,防止妄泄而耗损。,(,5,)摄纳肾气,以维持呼吸运动正常进行。,(五)营养作用,1,含义:气是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2,作用表现: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其生理活动。,(六)气化作用,1,含义:,广义而言,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狭义而言,指精、气、血、津液的化生 和相互转化。,2,作用表现:,(,1,)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水谷精微,饮食物,食物残渣 糟粕,气化,水谷精
34、微 气 血 津液,气化,汗,津液,尿,(,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质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医学认为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4,气化、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及营养作用之间的关系。,气的六个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缺一不可,相互间密切配合,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气的推动作用来自气的温煦振奋,气化作用又离不开气的温煦、推动。气的温煦、推动、气化三者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推动与固摄作用相反相成,共同维持体内液态物质
35、的运行,输布与排泄;气的营养,防御作用既是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的结果,又能抵御外邪侵犯,确保气的生理功能正常发挥。,血的基本概念,血是人体脉管内按一定方向运行不息,,具有濡润滋养作用的赤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一、血的生成,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二、血的生理功能,(一)濡润和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难经、二十二难,:“血主濡之”。,血液充盈,脏腑组织器官得养,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筋骨劲强,,运动灵活。,血液亏虚,脏腑组织器官失养,面色,萎黄,肌肉瘦削,皮肤毛发,枯槁,筋骨痿软,肢体麻木,,运动不利。,(二)是神
36、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篇,:“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充盈,神得血养,神志清晰、精 神充沛,血虚,神失所养,失眠、多 梦、惊悸、健忘,血病及神,血热,扰乱心神,烦躁甚至,神昏、谵语,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胃液、肠液等,官窍正常的分泌液,涎、唾、涕、泪等,正常的排泄液,汗、尿乃津液所化,津,液,形状、性质,清稀,流动性较大,为阴中之阳,稠厚、流动性较小,为阴中之阴,分 布,布散体表,肌肤、孔窍、注入血脉,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功 能,滋润皮肤、肌肉、,润泽孔窍,充养和滑利血脉,濡养
37、脏腑,补益脑髓,滑利关节,津液的生理功能,(一)滋润和濡养作用,(二)化生血液,(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津液性质属阴,生理上,阴液可制约亢奋之阳热,故有调节机体阴阳,协调寒热盛衰,平衡体温等作用。,(四)排泄代谢后的产物和废物。,病因的含义:,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中医病因学的各基本概念是以具体的,形象的物质名词来表达抽象的要领,但决不能将中医的病因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其名词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中医所采用的是从宏观角度,通过“取象比类”把疾病的症状,体征广泛地与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了联系比较,并加以概括分类,从而认识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8、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即,“辨证求因”。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又叫“审因论治”。,通过辨证求因得出的病因,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映情况的结合,这种反证法所透视的是病因作用和机体作用之间的综合结果,把病因放到致病的动态过程中去考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原因,作用对象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能揭示出一些用单纯理化检测无法认知的本质。,与西医采用的“实验确认法”不同,西医是立足于生物学基础,从微观的角度,靠实验室和显微镜检测,着重揭示病源实体。虽然中西医对病因认识的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异,但都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病因分类,根据病因的发病途径
39、,形成过程将其分 (一)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疠,(二)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三)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四)其它致病因素 外伤,虫兽,金刃,,跌打,药邪,医 过,,胎传等。,一,.,六淫,(一)六气、六淫的含义,1,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2,六淫:,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3,六气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六淫,(,1,)六气太过或不及,(,2,)非其时有其气,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 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 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
40、其气”。,(,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体的适应能力,(,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淫。,(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外感六淫”。,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故又称“时令病”。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4,单一性和兼挟性:六淫之邪既可单一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侵犯人体致病。如伤风、中暑、外感
41、风热、痹证等。,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可随人体的体质不同,病证性质发生转化。如外感寒邪可入里化热,暑湿日久可化燥等。,(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善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4,)风性主动,2,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3,暑邪,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暑具有严格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4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燥邪致病多表现为:,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热象明显。,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寒象明显。,()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火)热邪,陈无择所云:,“,六淫者,寒、暑、湿、燥、风、热是也,”,。是指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热邪。,(,1,)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易伤津耗气,(,3,)易生风动血,(,4,)易致肿疡,湿邪与寒邪的异同点,相同点:寒、湿皆为阴邪,易伤阳气。,不同点:,(,1,)寒邪,-,易伤卫阳、脾阳、心、肾之,阳。表现局部或全身的寒象。,湿邪
43、,-,易困阻脾阳,使脾失健运,-,泄泻,水肿。,(,2,)寒邪致病,-,其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湿邪致病,-,其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3,)寒性凝滞,-,其致病使气血运行不通,,卒然作痛。,湿性粘滞、重浊,-,其致病阻遏气机,,使人困闷不爽,症状粘滞不,爽,病程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4,)寒性收引,-,其致病使气机收敛,肌,腠收缩,汗孔闭塞,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湿性趋下,-,易袭人体阴位,以下部,症状多见。,六淫不仅是致病因素,而且是对外感病证临床症状的概括和归类,。,六淫概括起来主要是温湿度的条件变化促使不同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而生病。如寒、暑、火属于温度的变化,湿
44、与燥属于湿度的变化,风与温,湿度皆有关。因此说六淫虽然来自自然气候的变化,但实际上已大大超过了自然气候变化的范围,其包括了生物致病因素和理化致病因素,对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意义。,二、七情,(一)七情的基本概念,1,、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简称,“,五志,”,。,是人们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正常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致病。,2.,内伤七情:,七情致病,病从内生,直接影响有关内脏,使机体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二)、七情致病的
45、原因,只有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越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或当机体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时,不太强烈的情志剌激也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可见七情致病与个体耐受能力强弱有关。,生物学研究发现:紧张刺激、心理矛盾、皮质类固醇分泌升高,由于动员心力应付紧张状态,造成体力过度消耗,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与,“,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相吻合。,现代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意志力,应付能力等精神因素,能够强烈地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一位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对,500,名男子,,600,名女子进行了,18,20,年的追综调查表明:经常处在高度紧
46、张状态的中年男子,患高血压的可能性比情绪轻松的要高一倍;情绪极其低落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一倍;在心脏病猝死人的当中,情绪极度低落的人半年内死亡率比情绪正常的人高,2,3,倍。,(三)七情致病的特点,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1,直接伤及内脏,首先伤及心神,以心、肝、脾三脏病证多见。,2,、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情志活动与病势变化关系密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情志的异常波动、使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暴怒暴喜导致暴猝。,三、痰饮 (一)痰饮的含义:,人
47、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二)痰与饮的区别,1,形状 痰,稠浊:,饮,清稀,景岳全书,“,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清澈而痰稠浊,”,。,痰得阳气煎熬灼液而成,痰热,2,性质,饮得阴气凝聚而成,饮寒,如,临证指南医案,说:,“,然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3,所致病位,痰,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全身,内而脏腑,外筋骨皮肉。,饮,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多停留于胸胁、胃肠 肌肤。,(三)痰饮的分类,视之可见,1,有形之痰饮 闻之有声 的实质性的
48、,痰浊和水饮,触之可及,2,、无形之痰饮: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等,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故称之。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津液代谢异常的产物还有水、湿,,“,水、湿、痰、饮,”,,四者同源异流,一般认为:水弥漫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相互之间可同时并存,或可转化滋生,故临床上常常痰湿、水湿、痰饮、水饮并称。,(四)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 肺失宜降,七情内伤 伤及脏腑 脾失健运、肝失疏泄 饮食失宜 肾气化失司、膀胱气,劳逸失当 化不利、三焦水道不利,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
49、,痰饮,(五)痰饮的致病特点,“,百病多由痰作祟,”,,,“,凡有怪症,莫不由茲,”,。,1,病位广泛、病证复杂、症状变化多端。,(,1,)痰浊上蒙清窍,头晕目眩、沉重,(,2,)痰窜皮下、筋骨、肌肉,皮下结节、瘰疬、痰核,深部肿块,或成瘘管流溢脓血阴疽流注,(,3,)痰结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2,、痰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肢体麻,木半身不遂。,3,、停滞脏腑,气机阻滞,功能失常,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困于脾,腹胀满、恶心呕吐、便溏,4,、易于蒙蔽心神,神昏、癫狂、痴呆。,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痰饮乃水湿积聚而成,有粘滞重浊之性,其致病多缠绵难愈。,6,舌苔滑腻
50、、脉多弦、滑。,痰饮致病表现非常复杂,综合起来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等八大主症,结合舌象、脉象、不难诊断。,(,六)常见饮证,饮停部位不同,有不同病证。,金匮要略,曰:,“,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简称,“,四饮,”,。,四、瘀血,(一)瘀血,的概念,说文解学,曰:,“,瘀,积血也,”,。,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血液停滞,脏,腑经脉,之中,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未能消,散。,均称,“,瘀血,”,。,(二)瘀血的形成,1,、外邪入侵,内伤七情 气血功能失调,饮食劳逸,气虚,-,致瘀,气滞,血行受阻,血瘀,瘀血,血寒,-,血行不利、凝聚成瘀,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