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春有格课题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青春有格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难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学习效果验收一、选择题1、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下列做法能体现这一点的有()心中有他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说话做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A BC D2、“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美国思想家杰弗逊的这句话表明( )A己所不欲,勿施
2、于人 B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 C助人不仅是付出,也会有收获 D善良要见诸行动3、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自立。这句话是说( ) ? ? A.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B.自尊心和羞耻心没有联系C.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D.没有了羞耻心,就不能独立4、巴尔扎克说:“只有那些晓得控制他们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这句话告诉我们()A强者是没有缺点的 B普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缺点C当你有缺点时就不能成为强者 D要磨砺意志,不断增强自控力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
3、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是说每个人都能止于至善A. B. C. D.内容、方法、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思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你如何理解这些句中的“格”?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行己有耻(多媒体显示图片)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们“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呢?(1)理解“行己有耻
4、”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举例说明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媒体显示)勾践卧薪尝胆(2)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提示:这是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3)教师讲述:“行己有耻”的要求:“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能力。正如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多媒体显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思考:(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
5、需要遵守?提示:纪律、规章、法律、道德(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过渡:我们看一看这个片段(多媒体显示)案例: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试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看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而老师没在。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是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我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有得唠叨我”活动二:出谋划策我该怎么办?帮我出出主意?提示:看吧,没有老师监督;不看,不管有没有老师我们都要遵守考试纪律。教师讲述:“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同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三小结:学生说,教师补充四、练习:见上面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