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第一个挑战任务:课前三分钟:积累语文知识 (出头像,抢答.补。)1.作者张中行:天津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本文写于叶先生逝世三个月后,二人亦师亦友,作者表达了对老师对朋友的怀念、敬重情感。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出生在普通家庭,6岁入私塾。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曾任职: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童话集稻草人,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3.名言:1、读书忌死读,忌钻牛角。 2、品
2、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4. 读读写写: (有选择性的听写,本上和黑板)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拖沓、 妥帖 tu ti 别扭 bi niu 诲hu人不倦 不耻下问 以身作则(准则,榜样) 颠沛(7画)流离二、导入课文:叶 是4单元中第一课,本单元重点是学习略读,即根据目的或需要有重点的快速阅读以了解文章大意的读书方法,是学生尝试运用所学过的一类文体知识、方法去学习新的同类文章的过程;下面就迎接你们的第二个挑战任务: 洞析文眼-题目,你发现的是:叶圣陶是主要人物;“先生”表达敬重怀念之情;本文体裁:人物散文 ;你猜想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学过的同文体文章?邓稼先说和做回忆
3、鲁迅先生;这类文体,我们一般从哪入手,请同学们说说. 根据同学们所说,参照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抢答补)三、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小事”来表现人物 “大品格”的构思,即“以小见大”.学习本文通过评价性语句,突出人物形象的设计,即“叙议结合”2. 知道叶先生语文写作的主张。3.思想提升:你从叶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能力提升:.略读. 四、 教学过程:一)略读,整体感知文意-第三个挑战任务:(5个)1.原文填空:作者评价叶先生,日常交往: ;工作中: 。2.本文分别写了哪几件小事来表现叶先生的品格?3. 勾画出反映叶先生大品格,给你触动的典型描写。方法:要求有重点的默读,
4、不指读,不回读。时间:5分钟以内;交流略读收获: (个体思考抢答)1. “待人厚”“律己严”2.七件事:“待人厚”部分:描吕先生的文章标点;与我商量修改他的文章;远远地谦恭送客;及时地悲伤复信“律己严”部分:写文章 即“写话”文风要简洁 语文研究力求完美,让“做”与“作”有明确分工3有感情有情境地朗读反映叶先生大品格给你触动的典型描写句,并说说“这是 描写,从.中我看到了德高望重或作为语文教育家的叶先生 品格”A.“待人厚”部分:从中我看到了叶先生:尊重别人,谦和真诚、诚恳谦逊、宽厚温暖等品格B、“律己严”部分:从中我看到了叶先生:谨严认真、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具有学术风范和社会责任感等品格。
5、C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作文即写话,要简洁!3.通过交流,你一定对叶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人们心中他德高望重,但他对学生,对同事谦和平易;他博学多识,为中国的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却从一个标点做起,请把叶先生当作自己的镜子,你向他学习的最重要一点是什么?叶老的成就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4.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发1是:以小见大(小事呈现高大的人格,事件之细小最打动人心!)二)比较阅读,认识评价性语言的重要作用-第四个挑战任务:(5个) (小组合作)1.跳读,划出2-5段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统一明确。2.读句子,作批注1:选择评价语的出现方式: A侧面评价B. 化
6、用古语C.直接引用D.直接评价E.综合 3.作批注2:选择结构上重要作用:A.总起下文句B.全段的中心句C.过渡句D.综合-思路清晰,表意明确,上下文连接顺畅。4.作批注3:勾画出句子中品格评价的词语,以确定内容上突出人物什么品格,传达出的作者怎样的情感。5.交流评价语作用: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B. 化用古语A.总起下文句,赞美表达之情。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A侧面评价B.全段的中心句,赞美.表达.之情。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D.直接评价,C.过渡句,赞美.表达.
7、之情。小结:1.评价语出现的形式多样2.结构上:总起下文句,全段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上文等,使思路清晰,表意明确,上下文连接顺畅。3.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4.情感上:直抒胸臆,表达颂扬、敬仰、崇敬,亲近、怀念等情感6.删除这些句子,速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与原文比较或保留这些句子,删去叙事性的句子,将分别出现怎样的状况?7. 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发2是:叙议结合(叙是基础,形象具体展现人物品格;议是升华,直接评价人物品格,叙议一致,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总结所得,学有所用:第五个挑战任务1.总结所得:(略读;叶老的人格;人物散文的特点和阅读;人物散文的写作)2.学有所用:修改作文二
8、三事,要求做到:简洁如话;叙议结合;以小见大 。听读前后作文: 学生作好评价。3.作业:1)继续修改完善作文。2)找出并朗读“待人厚部分”的评价句,并做批注。 3)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概括事?品格?并对体现“简洁如话、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句段加以批注。五:结束语:同学们,下课的铃声马上响了,45分钟,我还没有享受够,因为在人物散文的第一节略读课里,我看到了你们的挑战的勇气,看到了你们的聪明智慧,此时,我不由得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你们在语文的世界里,在生活的日子里采撷果实,我在你们后面惬意地欣赏着你们为我创造的风景,真美!孩子们,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
9、愿今天的态度和方法成为你们以后熟练的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故事:著名作家萧乾先生在悼念叶先生的文章里说:“1957年以后,许多张笑脸变成横眉竖眼,许多好友变为路人。可无论我被糟践成垃圾也罢,渣滓也罢,他见面或写信,始终称我作乾兄30年代我还是个小伙子时,他就一直这么称呼我敬重之外,我对叶老还有满腔感激之情。”可叶老在自己人生的低谷是,却生怕给别人带来麻烦。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去看望“赋闲”在家的叶先生,他非常恳切地劝我:“你该同我划清界限。”我流着眼泪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叶先生听了也潸然泪下。 职务: 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
10、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名言:1、读书忌死读,忌钻牛角。 2、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是单一的儒,思想是
11、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
12、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
13、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
14、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
15、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
16、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
17、”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叶圣陶轶事一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
18、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二叶先生有一条原则: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教师一定不做。那天叶先
19、生谆谆教导我的“交友处世之道”,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俞平伯先生上世纪50年代被点名“批判”以后,叶先生仍然年年约他共赏海棠,经常信来书往,赋诗论文。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政治运动中,二老的通信不但没有中断,反例“像打乒乓球似的”越发频繁起来。后来两家后人把来往信件集中整理,居然出版了厚厚的一部书。三著名作家萧乾先生在悼念叶先生的文章里说:“1957年以后,许多张笑脸变成横眉竖眼,许多好友变为路人。可无论我被糟践成垃圾也罢,渣滓也罢,他见面或写信,始终称我作乾兄30年代我还是个小伙子时,他就一直这么称呼我敬重之外,我对叶老还有满腔感激之情。”可惜那时我对叶先生“交友处世”的重要教导领会不深,以致在
20、那场政治灾难中,同不少亲友中断了交往,所幸与叶先生的交往如常。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去看望“赋闲”在家的叶先生,他非常恳切地劝我:“你该同我划清界限。”我流着眼泪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果我确信叶先生的某种思想是不符合真理的,那我会同这种思想划清界限。至于叶先生,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还会常来看您,面聆教诲。”叶先生听了也潸然泪下。看到五屉柜上叶师母的大幅遣像旁边,新摆一个小镜框,里面装着60年代初期叶先生和我在青岛海滨的合影,知道叶先生还一直惦记着我。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一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
21、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考试不及格情有可原。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
22、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题和作业,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兴趣了。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二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
23、子有学习的动力。帮助孩子树立了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已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这已经够了。三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叶至诚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品格的形成,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父亲分别给我们子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
24、望我们子女具备完美的人格。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为文必先为人。”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
25、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
26、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多“吃”父亲的红圈。请看,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三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久、更具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炼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叶圣
27、陶“一直留意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他的作品中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叶老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四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只要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
28、则一定要管。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又如,冬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
29、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现收在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指出“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叶圣陶的教育不等式教学讲解名词叶圣陶反对“把名词解释清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做法。很遗憾,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仍然是在解释、讲解。当代,教学早不再仅仅是承载传授知识的“传声器”,更多的承担着培养人,培养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综合舞台。舞台的主角是学生,上舞台的途径是学生的能力。教师专业不仅仅局限于某门学科知识层次的积累,“教”的方法成为了一项专业内容,需要教师研究,提高
30、。今天提倡的“教师专业发展”,叶圣陶其实早已提出。教育教知识叶圣陶指出教书本身不是教育,只是教会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感悟生命价值的一个方法。教书的过程中体现的教师追求真理的人生目标、科学务实的求真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等等“身教”,熏染了学生,让学生体验教育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但知读书,忘却人生。 ”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读课本是为了理解世界,明白道理,实践好行为,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的能力,教人怎样做人。受教育学习叶圣陶反对把受教育理解为张开了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受教育应该是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全靠自己的能力,发展知能
31、,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学习就必须教会学生领会每一课为什么要取那些教材,目的在哪里,包含哪些内容,哪是重点,哪是辅佐那才够得上教材熟悉。熟悉之后,知道学生应该怎样才能像吃东西一样完全消化,化为血肉,德育在学生生活里践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感悟。着眼于学生情感的内化,使学生学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受用不尽。教师讲,学生听,一讲一听是必要的,但一讲一听不就等于教育。学习的行为是主动、活泼、积极的,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启发发问叶圣陶认为:经常使用连续发问的技巧,像牧人拿着长竿子赶羊群似的,务必使学生走上老师自己预期的路线,说出老师
32、自己预期的答案来。貌似启发式,其实还是灌输式。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技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知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能用那些知识和技能无法预料,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老师要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当然,提问本身也体现教师的功力。叶圣陶引导:提得太深了,学生无力应付;提得太多了,学生又无暇兼顾。因此,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思考时间。凡所提示的问题或题目,不只教他们 “神游冥想”,以求解答;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就是序目、注释、批评及其他参考书。在教师提示之外,学生如
33、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教师职业教书叶圣陶认为:教师的职业意义绝不只是教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考试,取功名的“匠人”。我们教育职业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教师职业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教师的职业应该作为事业来追求。知识分子的本能就是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即“赢得尊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尊重,社会的尊重承认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尊严和尊重职业内涵,包括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自身的人生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首先要有职业(通过课本的讲授,知识的魅力)的神圣感。教师在讲台上就是真理的化身,理
34、直气壮的传承真理,培养学生敬畏真理,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其次,教师要有职业的使命感。说教不如身教。从一件件小事上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好习惯。教师必须是正直、善良、宽容的,有责任感,有道德底限,完整满足的,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的热情、真情、温情、激情会化作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无限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成为朋友,得到学生的敬重。再次,要有职业的魅力感。让自己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让自己享受解决悬念后的惊喜,再期待下一次的“悬念”。教育就是一种等待的艺术。等待着生命的奇迹,等待着遇合你的学生。一代教育文宗的山高水长叶圣陶名言名句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2、教师和学
35、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8、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9、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10、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1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13、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15、理想是事业之母。16、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17、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19、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
36、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开鲁第二中学教师:邱慧智.2017.4.6一、 检查并完善预习(课前三分钟)组织者: 小组:1.作者张中行:天津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童话集稻草人,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2. 读读写写:(有选择性的听写)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zhui 拖沓 妥帖 tu ti 别扭 bi niu 诲hu人不倦 不耻下
37、问 以身作则(准则,榜样) 颠沛(7画)流离二、扣住4-6单元设计意图和4单元重点、人物散文特点导入课文:1.教材设计的4-6单元是略读教学单元,是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方法大胆尝试的单元;(略读,即根据目的或需要选择性的快速阅读,以了解文章大意的读书方法,包括扫描式的浏览和跳读;略读教学,即整个课堂教师设计、引领、点拨,学会略教!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积极探究,突破重难点!)2.4单元略读当然是重点,各课以不同的体裁展现人物内心的美好。3.同学们尝试独立学习的第一课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注意给学生介绍二人关系:三十多年,亦师亦友;本文写作时间:叶逝世三个月),看题目,你发现的是:叶圣陶是主要人物;“
38、先生”表达敬重之情;“二三事”是写了二三件事吗?本文体裁:人物散文 ;你猜想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学过的同文体文章?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这类文体,我们一般从哪入手,请同学们说说. 根据同学们所说,参照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探究(学生预习必看),确定本课学习目标:三、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小事”来表现人物 “大品格”的构思,即“以小见大”学习本文通过评价性语句,突出人物形象的设计,即“叙议结合”2. 知道叶先生语文写作的主张。3.思想提升:你从叶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能力提升:.略读. 五、 教学过程:一)略读,整体感知文意:任务:1.联系全文,再次深入理解:“先生”包含情感都有哪些?
39、二三事究竟怎么理解? 2. .A.概述并概括叶先生日常生活“待人厚”的主要事件,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叶先生形象”。(注意表达时突出事之“小”)B、叶先生工作中“律己严”,课文在介绍他的语文主张时,是怎样体现“严”的?从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叶先生形象?方法:要求默读,不指读,不回读。时间:5分钟以内;交流略读收获:1. 深入理解题目:情感都有哪些?二三事究竟怎么理解?(要有理有据)-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尊敬、怀念、亲近、颂扬、敬仰、崇敬等情感;“二三事”可理解为“二三方面的事”。2.A.概述并概括叶先生“待人厚”的主要事件,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叶先生形象”。(注意突出事之“小”)日常生活待人厚-
40、第三自然段:描吕先生的文章标点;与我商量修改他的文章;第四自然段:远远地谦恭送客;第五自然段:及时地悲伤复信-尊重别人,谦和真诚、诚恳谦逊、宽厚温暖等B、叶先生工作中“律己严”,课文在介绍他的语文主张时,是怎样体现“严”的? 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叶先生形象?(.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作文简洁是话-师板书)工作中律己严-第六自然段:写文章 即“写话”-不止一次的说和念、听、坚决改;第七自然段:文风简洁-特别重视,常常提到;第八自然段:语文研究力求完美-监督执行“做”“作”落实工作。-谨严认真、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具有学术风范和社会责任感等3.通过交流,你一定对叶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叶先生当作自
41、己的镜子,你向他学习的最重要一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4.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发1是:以小见大(小事呈现高大的人格,事件之细小最打动人心!)二)比较阅读,认识评价性语言的重要作用: 1.跳读,划出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小组统一,互助明确。2.读句子,批注1:评价语的出现方式: A.化用古语B.侧面评价C.直接引用D.直接评价E.综合批注2:句子在结构上的重要作用:结构上:总起下文句,全段的中心句,过渡句,-思路清晰,表意明确,上下文连接顺畅。3交流并删除这些句子,速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明确评价性句子在内容上与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重大关系: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情感上:直抒胸臆,表
42、达颂扬、敬仰、崇敬,亲近、怀念等情感4. 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发2是:叙议结合(叙是基础,议是升华,二者一致,完美! )三)细致品读,感受本文语言特点:1.简洁如话:教师试以对话口吻,范读一段话-学生二人一组随意尝试-表演读。2.内蕴深刻:学生示读勾画的疑难句-其它学生表达看法-如有困难,小组合作;教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点拨。A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B.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四)总结所得,学有所用:1.总结所得:(略)2.学有所用:修改作文二三事,要求做到:简洁如话;叙议结合 ;听读前后作文: 学生判断是否“简洁如话”;是否“以小见大”;是否“叙议结合,且叙议一致突出人物形象”。3.作业:1)继续修改完善作文。2)找出并朗读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评价句,感受作用。 3)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概括事?品格?并对体现“简洁如话、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句段加以批注。五:结束语:引用叶圣陶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