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错过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辩证分析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2. 品味含蓄隽永、富有哲理的语句二、【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难点: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导入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游玩赏景,可以埋首苦读,可以享受亲情,可以勤奋工作有的机会抓住了,有的机会就错过了。同学们,你们有过错过吗?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错过,看看作家是如何看待错过的。(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作者介绍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
2、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 、 四牌楼等。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的作品,作风严谨,意蕴深厚。注音并解释词语: y mn hn su jng 贻 误 颟 顸 渊 薮 憬 悟 s y zh情 愫 驾 驭 滞 涩跳槽:比喻人离开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或改变职业。贻误(y):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情愫(s):真实的情意。驾驭(y):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憬悟(jng):醒悟颟顸(mn hn):糊涂,不明事理渊薮(su):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渊:深水鱼所聚处;薮:水草旁边,兽所聚处。文章的结构
3、:(一)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二) 分析问题: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三) 解决问题: 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四) 总结全文:不能错过“预定的车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终点站。第三部分可分几个层次?一、(7到8节)意识到“错过”的意义。二、(9到11节)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错过”。9节: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10节:如何正确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11节:小结这部分。三、(12到13)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精细研读 品文中的句子。句1:从在商场所看中的一件很适合于自己,并且价钱也不算昂贵的衣衫,竟因不必要的犹豫,放弃了购买,而再次去那
4、商场,满眼都只是不如那件的样式,这类小小的错过,到明明有一个很好的跳槽机会,不仅去了那里可以收入更丰,更重要的是能与自己的兴趣更贴近,却只是因为决心下得迟点,因而痛失良机,那样大大的贻误 “从小小的错过到大的贻误”错过句2: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从在偶然路过的一家小小书店,意外地买到了久访不得的一本诗集,这类小小的收获,到自己积极参与的一项改革,果然取得了重大突破,那样的精神物质双丰收 “从小小的收获,到大收获”所得句3: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作者以“人生的经纬线”这个比喻意在说明“错过”与“没错过”屡
5、见不鲜,又把“经纬线”拟人化,说它是我们存活的见证人。生动形象地说明“错过”与“没错过”是我们存活的见证人,正是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句4: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著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有了错过而浑然不知,还为现状而知足,则意味着灵魂堕入了不明事理的境地。句5: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在深切的追悔中,深入、细致地反省自己错过的原因,从而做到惩前毖后,转化为一种引以为戒的能力,即“升腾的能力”。句4和句5是什么关系?正反对比关系,强调突出了“意识到错过”的重要意义。句6:
6、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比喻(1)人生奔驰的列车 (2)窗外的美景、奇景小的错过 (3)预定的到站人生最根本的追求以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问题探究 通读全文,讨论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错过的人生体验(态度):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思考:文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联系上文,说说对待错过,我们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 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能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错过。探究品味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明确:不矛盾。错过,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习惯”它 。但你如果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挽狂澜于即倒,把错过转化为掌握,就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能酿出诗意与哲理五、【效果检测】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八、 【板书设计】板书:引出认识对比说理对待比喻说理警示事实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