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百年抗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人物、事件即可,其中的具体知识不必要掌握。林则徐
2、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救灾赈民。清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嘉湖道,江苏和等省按察使,湖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河道总督,主持修浚、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11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3、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建祠奉祀。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集中销毁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
4、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不仅是鸦片战争中一次最大的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斗争,也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三元里位于广州北部,离城约 5 里,靠近四方、泥城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 1841 年 5 月,英军攻陷四方、泥城炮台后,又炮轰广州,靖逆将军奕山乞降,与英军签定广州和约,规定:交付英军“赎城费”六百万元,商馆损失三十万元,清军退驻广州城外六十里,赎金交清后
5、,英军归还炮台,退出虎门。奕山等人的卑躬屈膝,以及英侵略者在广州的暴行,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的义愤,他们挺身而出,拿起锄头铁锤担负起反侵略斗争的重任。意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邓世昌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二个主要战役。这个
6、战役是在平壤激战的第三天,即1894年9月17日打响的。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在黄海与日寇海战中为国捐躯。1880年为建设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
7、的“”、“靖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1894年9月17日在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
8、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全舰官兵只有16人一同获救。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9、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康有为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的思想体系。1888年,康有为再一
10、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组织,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太
11、后的干预,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发动复辟,拥立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到溥仪居住的觐见探望。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
12、。初居青岛时,有意兴建大学,并拟好大学章程,后因胶澳商埠督办先行一步而作罢。晚年,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景点的组成部分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于21日抵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康有为以其所处的时代,先行看到了的危机,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领导的辛亥革命做了实践上的指导。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所进行的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
13、为首的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变法内容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的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教育改革举办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农务、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
14、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经济建设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订立奖励学艺、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 军事方面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
15、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政治方面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为,立教部、教会,以,制订,开,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等。据康有为表示,自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1897年末,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乘机侵占胶州湾(今),同时进占,进占湾(今),进占,并要求拓展新界。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的,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的手里。面
16、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的开始。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 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等人,协助维新。新政内容主要有:裁汰冗员、废、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等等;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帝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变政记,还有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正在变法的时候想要推荐使把型号特别地当作明治维新的改革前进了。戊戌政变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
17、头目。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於9月18日夜访袁世凯住处,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 9月19日,慈禧太后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
18、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他数十人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于9月28日斩于菜市口。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新疆;唯一在地方彻底实施变法的地方巡抚湖南巡抚被革职,且永不叙用。所有新政,除(即现)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
19、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变法影响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
20、成了之后发生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清三年)爆发的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的统治,挽救危亡,争取国家的、民主和
21、。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制度,是一次伟大的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政治影响辛亥革命被中国共 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
22、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
24、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
25、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
26、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生活文化影响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海外华人的影响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政治的影响 。 孙中山于1911年1
27、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革命运动。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革命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06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
28、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革命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革命。意义首先,辛亥革 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
29、,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 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
30、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孙中山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的先行者,和创始
31、人,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1911年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紫金山。人物简介孙中山 (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在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事败,流亡海外,宣传。1896年在伦敦
32、被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 次年经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等,并在旅日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被推为,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1911年10月,听闻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
33、议推选为。1912年1月1日在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被推为。曾一度出任全国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旋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誓师。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1919年
34、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任总理。1920年重返,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武装叛乱,中止,被迫退居。在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以谋中国的与建设
35、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势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1929年安葬于南京中山陵园。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等刊行。引 名称探究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孙中山除了本名与
36、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辛亥革命以后,孙氏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在欧美,孙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Yat-sen”)而闻名于世。性质名字说明谱名德明族谱上的名字。幼名帝象“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名文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字载之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号、教名日新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号、教名逸仙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罗马化Sun Yat-sen“孙逸仙”的英文拼写。因孙中山曾行医,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37、Yat-sen”。化名中山樵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化名高野长雄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惯称孙中山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惯称。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38、。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另外,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惟、附和之,乃得之诨名。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历任职务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会长英属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总理日本、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中国成立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理事长中国南京、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总理日本东京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9月10日1924年3月21日中华民国陆海军中国1919年10月10日 1925年3月12日中国广州1921年5月5日 1922年6月16日(非常时期)中国广州帝国主义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为什么没能实现?(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甲午海战、辛亥革命等抗争说明了什么?)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为了捍卫国家的独立,维护民族的尊严,中华儿女藐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才使帝国主义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