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86967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3、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4、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 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2、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难点: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 这笔

2、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2、板书,齐读课题。3、从诗的题目中,从哪儿看出与 战争有关?4、这首诗节选自?学生齐说,板书汉乐府诗集5、谁来介绍乐府诗?教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二、初读1、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指生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听。3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交流4.知道了

3、词语的意思,再读古诗,能否把这首诗额诗意简单说说。学生自己练说,指名说。评价:你说的比较详细,你说的比较全面。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课文后面虽然没有注释,但是你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这种好方法要继续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5.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看老师描述的是那句?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从梁上飞来飞去。远远看去,松柏之间,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啊。饭和菜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有谁陪我一起吃啊6.古诗语言的含韵,意境悠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古诗。三、深入诵读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这句中,你知道了

4、什么?从哪个字知道哦的?一个“始”字可看出他从军历程之长,盼家之心已久。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现?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引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师述:毕竟是65年了,家中有亲人离我而去也是正常的,可这一座座坟墓都是谁的?我的兄弟姐们呢?难道,难道是他们,他们是何时离我而去的,我的亲人啊。时间仿佛定格在这

5、里,这位老兵怔怔的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松柏,想起儿时父母的呵护,与兄弟姐们的嬉戏。家,我的家呢?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往前走,他在寻找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近了,走近了,可他看到了什么?指生说3、引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屏幕出示,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你能把这种景象读出来吗?评价:我听出了悲伤。我看到了一片狼藉。板书:悲。此时此刻,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如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 。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65年的思念,6

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让我们一齐用诵读表现出来吧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同学们,这位老兵65年九死一生的付出与等待,并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而现实给予他的却是出示: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自由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理的痛苦。板书:苦。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学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母.教师口述: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

7、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生活上的苦,男生读精神上的苦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引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是怎样的一个看啊?把它读出来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他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潸然泪下。板书:泣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啊,他会哭什么呢?板书:泣情景诵读: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的孤苦无依时,他更是 人世沧桑的 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四、升华1、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

8、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老师读红字的部分,你们读白颜色的字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多媒体展示)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6、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战争的刀痕。诉衷情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说明: 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

9、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所产生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应该对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对词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完整地把握,在具体教学词的过程中,不宜对词的字面意义做面面俱到的解释,而应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10、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

11、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教学过程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朗读一遍。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

12、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这个环节既是预习情况的反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材料的能力,也由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景和情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对作者及历史背景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体味全词的意境。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先把词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读一遍,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自由散读及互评)2、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

13、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和节奏标注在书上。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诵读词作,同桌之间可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个同学点评,纠正字音和节奏错误:戍sh 貂裘dio qi 鬓bn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读读品品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

14、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

15、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学们听词后圈划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再次阅读词,品读词句,交流感悟。A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a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b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c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16、B“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整体理解全词的情感: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联想迁移 拓展思维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

17、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1、陆游: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2、学生自由交流,触动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联想来积累学生的诗词素养,同时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展开

18、联想,提高自己鉴赏词的能力,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深化对词的理解。板书:第二课时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2.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 ,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3.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教学重点: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教学设计:一、 预习复习1. 导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课前,我们 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

19、流水尚能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过渡: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 (朝代)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 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介绍写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

20、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二、问题导学、朗读此词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2、赏析词作、对照刚才我们在课前学习的三组问答句,请你看看,我们今天的词中是不是也有问句?有,3句。好,请你对照刚才那三组问答句的类型说说,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中的三组问答句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何处望神州?自问无答。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有问喻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直问直答、依据这三个问句理清词作思

21、路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品“问江山”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 ”是自问无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问?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品“问兴亡”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自问喻答,那作者问了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 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

22、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品“问敌手”“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是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

23、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

24、,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总结:主旨:表作者

25、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写作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二是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三是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满江红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3、

26、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一、预习复习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

27、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1、朗读课文。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

28、?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3、概括文章的内容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29、-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

30、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朝天子 咏喇叭)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散曲朝天子咏喇叭 1、作者作品介绍:作者王磐(1470?153

31、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不乐仕进,雅好词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楼乐府。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悲惨的现实生活。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听配乐朗诵。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5、学生诵读全诗。 6、品味全诗。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王磐的一首以辛辣的讽刺手笔所写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

32、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好的咏物诗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咏物维肖,即咏什么要能抓住特征,让读者相信确实是所咏之物;二是要有所寄托,不是为咏物而咏物,而是通过咏物,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三是咏物和寄托的关系要处理好,即“不即不离”。王磐的这首朝天子咏喇叭就是符合要求的好作品。首先看它咏得像不像。小令第一层说喇叭

33、、锁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锁哪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锁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锁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再看它是不是有所寄托。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

34、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