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8691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画大师张大千不仅以画名扬海内,其书法造诣也极其精深,其独创之“大千体”在海内外书界享有盛誉。著名画家黄永玉曾高度评价张大千的书法与绘画都达到了最高的艺术级别,是千百年来难得的书画奇才,是“完美的艺术家”。张大千的书法蕴含着独特的美感,显示出独领风骚的韵致,既有画家的潇洒,又有书家的从容,其丰富的书法作品不仅是其书学观的体现,也是对书法本体的真知灼见。张大千书法的成功,必然伴随着其书学观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本文以张大千对书法的理解感悟为中心,探讨其书学观,分析其书法艺术的成功之道,期望在丰富和发展张大千书法研究的同时,也为当代书法创作带来启示。一、师法传统张大千书法的成功源于其师法传统,全面

2、继承中国书法的丰厚遗产。张大千的书学观,第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师法传统”。张大千曾在 大风堂名迹序言中对其一生书画之路有简要的说明:“余幼饫内训,冠侍通人,刻意丹青,穷源篆籀。临川衡阳二师所传,石涛、浙江诸贤之作,上窥董巨,旁猎倪黄,莫不心摹手追,思通冥合。”1从中可见,无论书法或绘画,张大千均师法传统,重视对古人的临摹学习。纵观张大千的书法,无论是他早期的帖学风貌,还是中期碑帖结合的书风,抑或他成熟期独创之“大千体”,均可以窥探出清晰的传统源头,师法脉络跃然纸上。早年,张大千受家庭影响,书法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书学道路承袭了中国书法纯正帖学一脉。留学归国,张大千拜师书

3、法大家曾熙、李瑞清,跟随二师“学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2,他“先习 毛公鼎或 散氏盘,次习 石门颂,务使笔意坚苍,力透纸背,然后纵之临摹魏碑”3,后又深入研习黄庭坚的行书。通过师法传统,张大千深刻领会了古人书法运笔的精妙,为其书画艺术的巨大成功奠摘要:张大千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书法创作上也成绩斐然,其独创之“大千体”在海内外书法界享有盛誉。张大千的书法成就与其书学观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本文以张大千对书法的理解感悟为中心,探究其书学观,指出其以师法传统、博采众长、书画并重、注重学养和入古出新为主的书学观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意义。关 键 词:张大千;当代;书学观;书法创作;

4、启示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3)03-0133-08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王平(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四川 内江 641199)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风堂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EZD03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平(1979),四川都江堰人,博士,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王平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1332023 年第 3 期总第 310 期艺 术 博 览YISHU BOLAN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于师法传统,张大千所用的苦功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仅是被历代书家推崇的 瘗鹤

5、铭,张大千就下了一生的苦功临摹,从拜师后直至晚年都在不断临习探索。可以说,“大千体”的形成,与 瘗鹤铭有着深刻的关系。早年,他听从曾师建议,对 瘗鹤铭倾注大量精力,临摹的作品深得恩师赞许。对此,曾师评价道:“尊临鹤铭盖髯法,非李法也,甚好。吾道有传人矣。”41926年,张大千临 瘗鹤铭集联(图 1),作品吸收 瘗鹤铭之精华,用篆书写之,线条浑厚凝练,字势大气开阔。1958 年,张大千又临 瘗鹤铭(图 2)赠好友台静农。运笔刚健雄浑,气势壮阔磅礴,显示了浑厚的书法功力。晚年曾有人赞其书法登峰造极之时,张大千谦称:“兄弟还需重临石门铭、瘗鹤铭五百遍才行。”5可见张大千对师法传统的用心和重视。张大千

6、“师法传统”的书学观,启示我们要以“古”为师,要重视传统和经典的摹习。张大千认为学习书画,师法传统是根基,他常向弟子强调:“临摹是必经的一个阶段,但临画如读书,如习碑帖,几曾有不读书而能文的,不习碑帖而善书者?”6学习书画“首先应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由临摹的功夫中,方能熟悉勾勒线条,进而了解规矩法度”7。张大千把师法传统作为大风堂教学的主要功课,培养了诸如何海霞、黄独峰、孙云生、孙家勤等在书法和绘画上均有建树的弟子。张大千强调师法传统对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习书画者,应该穷篆隶,扎实地临摹历代名家作品,无论是哪种字体,都要遵循传统,从古人的作品中学习内在的规范和法度,领略古人的笔法之妙,唯有

7、师法传统精髓,才是学习书法的正道。正是因为张大千在师法传统方面的功力,他才能熔铸百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大千体”,取得巨大成功。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就是要重视传统学习,把师法传统作为书法研习的重要路径。二、博采众长张大千书法的成功也源于他博采众长,广学多家。摹古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真正谈到创作。张大千认为师古要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先审定一家,作为楷模,从勾勒名迹入手,打定根基”“不论古今,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故不可专学一人”8。他幼时从书法帖学入门,成年后拜师碑学名家,广泛多样地临摹历代名家的碑帖名作,为其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早年他在家学的浸润图 1张大千临 瘗鹤铭集联图 2张大千临 瘗鹤铭134王平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下,广泛学习帖学名篇,拜师曾李后,又转向魏碑学习,同时学习隶篆。张大千在跟随曾、李二师期间,系统地学习过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张迁碑 散氏盘 石门铭(图 3)瘗鹤铭等碑文,同时深入学习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行书。后来,他又根据个人特点,由北派碑学转向南派帖学,博采众长,广泛临摹了唐寅、黄庭坚、赵孟頫、八大山人和石涛等名家作品。通过摹古遍学历代书法大家,张大千拥有了深厚的书法功力。“无论任何人的字,先生都能在经过周到的分析、解剖后,总结出规律,掌握其运笔运腕之诀窍,并模仿得惟妙惟肖,酷似原

9、作,令人叹为观止。”91931 年,张大千游历黄山归来,为纪念此行,特到歙县胡开文笔墨店定制黄山纪念墨锭,并亲自手写“云海归来”(图 4)。墨锭上的字参合了各体部首及碑板,进行变体,如云字的雨部下有云朵,而归字则将“止”部换成“辶”,充满个性的同时,也从侧面印证张大千在博采众长上用的功力。张大千书法艺术的巨大成功,与他“博采众长”的书学观密切相关。这启示我们,书法学习不能“精于一家”,而要博采众长,要广泛学习,吸收名家之所长,才能融会贯通,继承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对此,张大千曾说:“所有临摹必须择取各家之长,掺入自己的心得,最后要化古人为我有,创造自我独立的风格。”10他始终坚持在博采众长的

10、基础上追求艺术个性,认为这是书法艺术个性化的必然途径,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千体”正是他博采众长发展的必然结果。张大千吸收了金石古拙质朴的运笔,魏碑的章法和字体构成,掌握了各类书体的笔墨之法,并加以创新,最终形成独具个人面貌的“大千体”。这正是古代书法理论中“通变论”的要点之一。只有“通”诸体,才能通古而变今。张大千的书学观,实质是书法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其作品必须要有丰富的传统内涵,还要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三、书画并重张大千书学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书画并重,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紧密联系。他早年随二哥张善子学习欧体、四哥张文修学习苏体,同时临摹

11、家传王羲之 曹娥碑。正是如此,对待书法和绘画孰轻孰重的问题,张大千从不偏颇,而是二者并重,甚至认为“学好写字或书法比学习绘画更重要”,他曾说:“作为一个绘画专业者,不能只学 文人画的墨戏,而要学 画家之画,打下各方面的扎实基础,首先须有书法功力,才善于掌握骨法运笔,这是中国画特有的基础。”11因此,日本留学归国后,张大千并未选择师从绘画名家,而是拜海上书法大家曾熙和李瑞清为师,由书法通画法,走进图 3张大千临 石门铭图 4张大千题“云海归来”1352023 年第 3 期总第 310 期图 5张大千 水墨荷花艺术世界。“(张大千)先习双勾,每日临写楷书 永字数百遍,然后再学魏碑”12,跟随老师,

12、张大千对书法进行了深刻的研习。曾师告诉他:“书画同源,要想学好画画,就要学好书法,两者是相通的。”13为此,张大千苦学书法,每日“清晨即磨墨,深夜还挥毫,进步显著。他学习魏碑,魏碑的稳重、古朴,剔除了原魏碑志刻石中呆板等缺点,追求书法的刚劲、流畅”14。拜师曾李两位书法大家,张大千不仅学习到书法技艺,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书画同源的观念,这使他一生都注重书画并重,二者齐头并进。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大家,如苏东坡、黄公望、石涛等,无不是书画并重者。张大千认为:“要学好画家画,首先须有书法的功力,才善于掌握骨法运笔,诗、书、画必须样样精到才行”“尤其是学好书法对于题好画款至关重要,吾画一落笔可成,而题署

13、必穷尽神气为之,如题不称,则画毁矣,故必先攻书也。”15这些书学观,印证了他对书法的重视程度,没有对书法的极度重视,就无法成就张大千名闻天下的画名。他以书法运笔入画法,为绘画带来了深刻的文人气息,同时,他又用画法的构图和水墨的墨法来反哺书法,让其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张大千在不少作品上题跋,传达了他书画融合的理论,如“花如今隶茎如籀,叶是分书草草书”“清溪载鹤图,山樵晚年作也,运笔如草篆”16等,表明绘画要隶籀草等各体笔法兼施。张大千善画荷,以“大千荷”闻名中外,其笔下荷花生动体现了他书画并重的书学观。他曾说:“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运笔用墨的基本功”“画荷需要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

14、字写不好,荷也画不好。”还说:“画荷花的干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瓣子就是楷书,水草则用草书。”17这些都体现了张大千对于荷花笔墨技巧的独特见解,也表现了他坚持书画并重,书画相融相辉的追求。如张大千的 水墨荷花(图 5),荷梗犹如大篆,线条均匀,笔法遒劲;荷叶犹如汉隶,洒脱灵动;花瓣犹如楷书,利落明快。书法和绘画水乳交融,呈现出“大千荷”独特的风姿。张大千书画并重的书学观启示我们书法与国画融会贯通,两者并善,才能真正找到中国画艺术的真谛。张大千书画并重的书学观,造就了他书画造诣非凡的一生。一方面他坚持书画相融的道理,以书入画,把书法因素渗透到画中,使绘画语言更加丰富。张大千曾提到:“两师作书

15、之余,间喜作画。梅师酷好八大山人,喜为花竹松石,又以篆法为佛像。每以画法通之书法,诏门人子弟。”18曾李二师艺 术 博 览YISHU BOLAN136图 6张大千摹 石涛致八大山人函王平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以书入画,书画并重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张大千。如从李瑞清处学到的书法之双勾法,就被张大千用于绘画之中,并发扬光大。不仅如此,张大千还将双勾法作为教导弟子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他曾在大风堂同门会成立仪式上讲道:“余于学画,提倡练习勾稿者,因古人运笔于细微处见精神,学者每不易骤得。唐人学书,采用双勾法,使学者于点画游丝细微处俱不得放过。”19张大千将书法和画法融会贯通,以书入画,笔墨妙趣

16、。另一方面,张大千独特的书体又与其绘画内容协调配合,提升了作品的意境深度,营造出书画相映生辉的意境,特别是有书法题款的作品,更是将书画并重,交相辉映发挥到了极致。张大千一生坚持文墨双修,把书画运笔的妙境融会到绘画创作中,成就了其伟大的艺术成就。张大千曾言:“可知画法兼之书法,予守此语,以为圭臬。”20四、注重学养纵观张大千的书法作品,无论哪个时期,其风格如何变化,都充满浓郁的“书卷气”,这是他渊博的学识和修为在宣纸上的自然流露,也是他注重学养的书学观的体现。历代书画家都非常看重读书对于书画艺术的重要性。黄庭坚曾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

17、、逸少,只是俗人耳。”21黄认为,如果不读书,缺乏学养,即便笔墨技巧如王羲之一样高超,但作品还是会充满俗气。同样,张大千也认为读书是学习书画最为重要的功课之一。张大千曾说:“我常言,有些画家舍本逐末,专在技巧上讲求,却不知要回过头来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他还讲:“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22这里虽然是讲的绘画,但书画相通,道理亦然。书画和读书都是张大千的日常生活。张大千好友黄苗子曾回忆道:“张大千读书之多是朋友们公认的”“他在家里固然朝夕摊书,旅途的车中船上,也都手不释卷。记得一九四五年,他从成都到重庆,友人郭友守托

18、他带一本费密的 荒书给我,大千到了我家,就把路上看完的 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作者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而谈,使我感到十分惊讶。一个画家能够对艺术之外的学术著述读来有味,并且能够把书中的学说思想深深领会,又能说出作者的生平,这不得不使我佩服。”23可见,张大千读书用功之深。他爱读书,注重学养的书学观,不仅让他的书画作品充满文雅之气,也造就了他“形神兼备,以假乱真”的临摹技巧。世人皆知张大千“腕中有鬼”的临摹技巧,他不仅临摹的画作可以以假乱真,其临摹的书法更是真假难辨。他仿石涛书画,巧夺天工,被喻为“石涛再世”,其临摹作品曾骗过黄宾虹、罗振玉等大家。比如 石涛

19、致八大山人函(图6),这是一封石涛写给八大的信,内容情感真挚,1372023 年第 3 期总第 310 期艺 术 博 览YISHU BOLAN让一生未谋面的两位艺术大家通过信札连接起来。这封见证“艺坛佳话”的书信,自面世以来被无数书家当作书法珍品。但近年来,得书画鉴定大家傅申抽丝剥茧的研究和鉴定,才知为大千先生的伪作。可见张大千临摹技巧的高超。相比一般人只徒外表的临摹,他则以“临摹古人之迹,沟通古人之心”的态度去临习。张大千从学养出发,去感触石涛的书画境界,他年轻时就能熟背石涛的 苦瓜和尚画语录,对石涛人生经历、画学理论如数家珍,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从精神到技法上对石涛深入了解,成为世人所谓的“

20、石涛专家”24。这封书信,无论从笔法还是字形风格来看,和石涛书法如出一辙,甚至石涛书法特有的古拙厚重之感被形神俱备地临摹出来,验证了注重学养对于书法学习的重要作用。张大千注重学养的书学观,启示我们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书画注入文化的灵魂。他认为,书画家在写字习画的基础训练之外,必须多读书,多注意学养的培养。书画境界的高低,根本原因在于书画者的学养深浅。正如张大千所说:“读书养性,摆脱尘俗。”25培养学养,主要是对中国书法绘画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只有了解书画的发展历史和规律,才能真正地继承和发展书画艺术,找到植根传统的创新途径。只有饱读诗书之人,他的作品才具有文气,才不会浮躁和俗气。此外,也要培

21、育专业知识之外的学养。学养不仅是专业内书本知识的积累,还有专业外的学养的扩展。包括书画家的胸襟、见识、性情和阅历等。张大千认为:“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作者平日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如徒研技巧,即落下乘。”26如何培养风骨和情操,不仅是多读书,还要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胸襟。为此,张大千跋山涉水,游览世界各地名山大川,体味不同风土人情。张大千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27书画同源,这种“广阔的心胸”同样体现在书法上。字如其人,书法中,字的形态反映了书家的品性,因游历而获得的广阔心胸,培养的

22、学养,自然会通过笔下的书体表现出来。这说明外在的游历、交游,能够提高人的眼界,开阔心胸,增加学养。五、入古出新“揣摩前人要能脱胎换骨,不可因袭盗窃”28,张大千的书法,在师法传统基础上,注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体现了“入古出新”的书学观。清末社会剧变,千年科举制的废除,让一部分文人放弃了“学优则仕”的传统人生道路,也让他们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文人们更注重书法的笔墨意趣。张大千的“大千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他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在传统中求变,入古出新。主张“融古人所长,渗入自己所得,写出胸中意境,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才能超越古人,即师古而不泥古”29。纵览张大千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均有着

23、较为明显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点,无论从早期以稳正为主的帖学态度到中期碑帖融合,再到成熟期奇绝变化的“大千体”,他的书法创作没有统一的法度可寻,均是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中发展的。张大千认为,书法研习,不仅需要师法传统,更需要结合时代和个人性情,对前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改进。任何时代的书法都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即“入古出新”。张大千独创之“大千体”,正是其熔铸百家,“入古出新”的结果。他把魏碑的“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两种主要结字方式融入个人书法风格中,其作品得碑学的138图 7张大千书 赠大将军喻君培伦手卷局部王平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浑朴之气,并

24、参入篆隶书之战颤笔,再结合黄庭坚的开张式结字方式,最终形成了一种内紧外松、字面倾斜,极具视觉动感的个人独特书风。1967 年,张大千手书章太炎著的 赠大将军喻君培伦手卷(图 7),是大千体的代表作品。此手卷运笔沉着浑厚,行笔抑扬顿挫,气韵超然,结字右仰,左低右高,将篆、隶、草等诸书体融于一体,笔触沉稳,神采飞扬,以势取胜,是一幅难得的书法精品。著名画家邱笑秋曾高度评价此手卷:“大千先生书法极好,30年代日本人崇拜他的字超过画,他融北魏、汉隶、唐楷为一炉,自成体系。这幅手书是他晚年书艺日臻完美的精品。”30张大千“入古出新”的书学观,启示我们书法创作要“笔墨当随时代”,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书法艺

25、术。张大千的书学观是创新的、个性化的,他认为书画家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传统中创新,开辟新的书法风尚。张大千在书画上,是临摹圣手,但他也知道,临摹毕竟不是书法的最终目的。书法创作要在临摹的基础上蜕变,形成符合时代的个人风格。张大千曾说:“近代有极多物事,为古代所没有,并非都不能入画,只要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的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这就是艺术了。”31书画同源,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考古,许多新发现的古代书法作品进入书法家视野,临摹新法帖、取法新材料、书写新内容,逐渐成为有创造性书法家的共同选择。张大千认为书法创作“入古出新”是必然的选择,需要书法家运用思想和灵感,把新事物的精神

26、和性情抓住,以入古出新的方式进行表达,在创新中不断超越艺术。张大千师法传统,于金文、篆书、楷书、隶书等无不临习。但他并未沉迷传统,因循守旧,而是在遍临碑帖后,提炼各家艺术语汇之精神,融合己意,形成符合时代,具有独特个人风貌的书法风格。“大千体”正是张大千践行“入古出新”书学观的结果。六、结语张大千的书学观,体现出他本人对于中国书法本体精深的真知灼见,无论在书法学习观和审美观上,都有其独特的感悟和见解。他的书学观和他独领时代风骚的书法艺术风格,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着导向之益。当代中国书法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如何“入古出新”。书法的发展不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也不是盲目发展,失去本真

27、,而是赋予时代精神、中国味道的新的发展面貌,这是当下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新命题。张大千的书学观无疑契合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时代命题,对当下书法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1392023 年第 3 期总第 310 期Zhang Daqians View on Calligraph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CreationWANG PingAbstract:Zhang Daqian not only achieved brilliant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in painting,but also m

28、ade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calligraphy creation.His unique“Daqian style”is widely recognized at home andabroad.Zhang Daqians achievements in calligraph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calligraphy philosophy,and theycomplement each other.This paper focused on Zhang Daqians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29、 of calligraphy,explored his calligraphy view and pointed out that his calligraphy view,which focused on learning fromtradition,drawing on the strengths of others,emphasizing both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emphasizing education,and introducing new ideas into the past,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30、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creation.Key Words:Zhang Daqian;contemporary;concept of calligraphy;calligraphy creation;enlightenment艺 术 博 览YISHU BOLAN_参考文献1黄天才.张大千的后半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曹大铁,包立民.张大千诗文集编年M.北京:荣宝斋,1990:284.3曾迎三.曾熙及其书论、书法J.书法,2008(2):58.4曾迎三.曾熙年谱J.书法研究,2007(5):115.5巴东.张大千的文化传承与治艺精神G/张大千纪念

31、文集.台北:台北历史博物馆,1988.610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M.台北:征信新闻报,1968:243,243.7冯幼衡.形象之外 张大千的生活与艺术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9:205.8922262731李永翘.张大千年谱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7:538,27,68,377.1115162029李永翘.张大千论画精粹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48,170,30,31,22.1213王兴国.书宗南北 画成大千:张大千画款书法简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3):22.14邵菁菁,刘静.张大千画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37.17邢捷.张大千书画鉴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1:101.1828李永翘张大千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60,28.1925叶子张大千画决要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37,22.21包立民.张大千家书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65.23包立民.张大千的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6:20.24王平.继承与反叛张大千对石涛山水画的“入”与“出”J.中国美术,2022(1):58.30叶自明.张大千书 赠大将军喻君培伦传手卷J.四川档案,2009(4):22.(责任编辑展帆)1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