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彰往察来,显微阐幽:论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源流与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8616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彰往察来,显微阐幽:论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源流与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彰往察来,显微阐幽:论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源流与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彰往察来,显微阐幽:论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源流与发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札甲是日本传统铠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早期日本铠甲起源的研究中日本学者末永雅雄在对日本古代板甲与札甲进行了形态和技术分析,确定了“短甲”和“挂甲”的名称,奠定了日本传统札甲研究的基础。自近世以来挂甲作为随葬品被逐渐发现,学界已从考古学、历史学、材料学等诸多领域展开探讨,为日本札甲乃至东亚札甲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对于日本札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札甲甲片的类型学分析以及编缀方式的复原,鲜少从东亚札甲史的视域切入,进行实证的摘要:日本札甲编缀技法作为日本传统铠甲至关重要的部分,研究其源流与发展对拓宽东亚铠甲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的考据,将各个时期日本札甲编缀技法进行分解

2、,并对其演变发展路径加以梳理归纳,阐述不同时代背景下札甲编缀技术转徙的渐次发展。通过研究表明:日本古坟时代挂甲起源是来自于中国东北地区骑兵甲的技术输入,后在素悬威技法上走向本土技术的革新;日本札甲编缀的发展路向是在多重潜在交流与冲突下断续递进的过程;在近世西学东渐的文化协同下,日本札甲的技术与艺术走向了巅峰时代。关键词: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文化协同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2023)04-0043-08Showing the Past and Observing the Future,Microscopically Explain:The Origin

3、 and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Lamellar Armor Binding MethodWu Wenxi Wang Xinhou(Corresponding author)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amellar armor techniques,as a vital part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armor,is important to broade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armor.Through

4、 the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ultural relics,this paper decomposes the Japanese lamellar armor techniques in each period and summarizes their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paths to explain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migration of lamellar armor techniques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er

5、as.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origin of Japanese Keikou in the ancient Kofun era is from the technical import of cavalry armor in northeastern China,and then in the Sogake-odoshi towards the innovation of local technology.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amellar armor e

6、mbellishment is a process of intermittent progression under numerous potential exchanges and conflicts.Finally,the technology and art of Japanese lamel-lar armor have reached their peak under the cultural synergy of Western learning penetrates eastward.Key words:Japanese lamellar armor;binding metho

7、d;cultural synergy对比研究,推断其源流以及发展。本文以历史为脉络追溯日本札甲编缀技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结合纺织科技史的研究方法论探究其发展演变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动力,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同时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研究日本札甲在历史图景中与多元文化的交织。一、札甲之发轫:古坟挂甲日本金属铠甲自 3 世纪起嬗递而来,是早期日本重要的防御武器。自古坟时代(250 592)起日本开启了使用与制作金属铠甲的时代,在对札甲文物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古坟挂甲与中国东北地区骑兵甲进行甲片连缀与身甲构成上的对比研究,探寻两者之间的渊源。1、甲片类型与连缀古坟时期的日本金属铠甲分为短甲与挂甲两种基本

8、类型,代表了古坟铠甲发展的两个阶段,在日本古籍東大寺献物帳中就对古坟时期短甲与挂甲各自的形制特征进行了详细记载。在古坟前期主要使用的是短甲(图 1),采用的是革缀(皮绳编缀)和鋲留(铆钉铆接)两种形式,短甲因其板甲式甲片构成的特性在古坟后期发展出来的颈甲、腿甲与盔也都基本采用了这一铆合固定的方式,短甲的形制不利于活动,防护能力较弱,在古坟后期受限于生产力水平,服饰研究2023服饰4期.indd 4323/8/23 上午9:44044艺术设计研究2023 04 期逐渐被灵活性更好,防护性更高的挂甲代替。公元 5 世纪是日本铠甲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挂甲的出现短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挂甲相较于短甲

9、更为灵活且适合骑兵使用,可理解为日本札甲的最初形式。古坟时期的日本胴丸式挂甲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裲裆甲十分接近,但甲片开孔的设计不尽相同,这也是铠甲甲身比例大小类似但整体呈现不同式样的主要原因,这种前开襟的铠甲是欧亚大陆游牧民族常用的铠甲式样,在我国西藏和东北游牧民族聚集地区都有类似形制的铠甲文物。2017 年在日本群马县金井遗迹出土了一具约公元 5 世纪末至 6 世纪初的穿着挂甲的人骨(图 2),对挂甲进行了模拟复原后是一件典型的前开襟胴丸式挂甲(图 3)。日本目前出土的古坟时期墓葬主要集中在近畿地区与关东地区,其中位于群马县的数量最多,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古坟时期(250 592)和中国十

10、六国时期(304 439)在时间上有重叠,且有大量研究认为大量难民,其中包括制甲匠人在内从东北地区去往朝鲜半岛漂洋过海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锻造技术与铠甲制作技术。根据相关调查报告以及复原的古坟挂甲文物可知此次出土的挂甲甲片类型主要有三种(图 3),在此研究基础上,笔者将日本古坟挂甲甲片与辽宁省北票市喇嘛洞十六国时期鲜卑墓葬中出土的其中一组裲裆甲甲片类型进行对比(图 4)发现:(1)甲片皆由三型甲片构成;(2)身甲的甲片构成比例接近,位于甲衣中段的甲片长度最长,下部甲片次之,上部甲片略小于下部甲片。鲜卑裲裆甲腰部甲片呈现出上圆下方,中间收窄且下凹。而古坟挂甲的腰甲片的长度更长、宽度更窄,同样在甲

11、片中部向下凹陷且幅度更大;(3)鲜卑裲裆甲甲片整体开孔多于古坟挂甲甲片,编缀紧密,步骤相对繁复;(4)两者皆为“连横合纵式”组编方式。不同于汉代鱼鳞甲甲片仅在四周开孔,采用“纵横向累加式”的组编方式,古坟挂甲与鲜卑裲裆甲甲片边缘开孔,用于横行连缀,中间孔眼(图中红色孔眼)为纵向连缀所用(图 4),日本学者梶原洋指出这一类型的甲片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横编为右片叠后片,纵编为下片压上片,是中国秦汉铠甲编缀的常用方式,基本采用先横缀后纵向组编的步骤。2、甲片数量与构造日本古坟挂甲与中国东北地区骑兵札甲,除甲片类型与编缀技法上联系紧密外,在身甲结构与甲片数量上也十分接近。在日本长持山古坟与

12、天狗山古坟分别出土的挂甲,与群马县鹿骨挂甲不同的是,除胴甲外还包含了肩甲、膝甲部位的防护,相较于群马县鹿骨裲裆甲的构造,天狗上古坟与长持山古坟出土的两领挂甲防护部位更大,甲片数量也更多,与辽宁喇嘛洞十六国鲜卑墓葬中出土的另一组具装铁甲类似,是一组防护更完备的骑兵甲。通过对各部位甲图 1:三角板鋲留短甲,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 2:日本群马县金井遗迹出土的挂甲甲片图 3:辽宁省北票市喇嘛洞十六国时期鲜卑裲裆甲和日本群马县金井遗迹出土挂甲图 4:挂甲甲片连缀方式图解2023服饰4期.indd 4423/8/23 上午9:44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45彰往察来,显微阐幽:论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源流与发展片

13、数量的比较可知(表 1)甲片总量上差距不大,长持山挂甲甲片数量最大,十六国鲜卑铁甲次之,天狗山挂甲数量最少。甲片数量与铠甲防护等级并不完全正相关,甲片材质、厚度、大小以及甲身结构的适体性同样影响铠甲的性能,十六国鲜卑甲整体甲片的面积更大,甲片偏薄,东汉“百炼钢”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时期金属甲片的韧性,且作为我国现存已知年代最早、最完备的重骑兵铠甲更完善了颈甲及具装马铠的附属防护,相较于一个世纪后的日本古坟挂甲才逐渐出现大型马铠的设计,中国在古代骑兵铠的整体设计与工艺技术上都更为先进完备。综上,在通过对古坟挂甲甲片与编缀构造上的分析和对比后,可知古坟后期挂甲所采用的是“连横合纵式”这一成熟的

14、骑兵甲组编技术,犹可佐证其与中国铠甲工艺尤其是东北地区游牧民族骑兵甲制作技术有着不解的渊源,并且这一技术也成为日本大铠纵取威编缀技术的前身。二、技艺革新:编缀技法与装饰语言的并进在传统日本铠甲编缀中连结甲片的部分为威毛,而威毛又分为“毛立”与“缄”,毛立是指将甲片上下连结的部分,缄是指将上端威毛固定于札头,起到左右横缀甲片的部分(图 5)。“毛立”与“缄”所采用的不同的连结顺序呈现出不同的编缀样式。根据缄口处理方式的不同,身甲的主要编缀样式又分为纵取威、毛引威和素悬威,随着铠甲编缀形式的丰富和技艺的精进,菱缀与畦目缀的出现带来了铠甲装饰趣味上的多元发展。1、纵取威与毛引威平安时期(794 11

15、85)伴随着武士阶级崛起以及锻造技术的革新,日本铠甲发展走入第二个重要时代,在平安时代后期,大铠成为主流铠甲大铠。如果说裲裆式挂甲与绵襖甲还带有中国铠甲风格的仿影,那么大铠的诞生,从甲身结构、编缀方式、装饰语言方面来说,是日本传统铠甲设计的一个涤故更新的表 1:日本天狗山挂甲、长持山挂甲与中国喇嘛洞十六国鲜卑铁甲甲片构成对比图 6:纵取威编缀步骤图 5:日本札甲编缀中的毛立与缄缄缄毛立2023服饰4期.indd 4523/8/23 上午9:44046艺术设计研究2023 04 期阶段。大铠所采用的编缀方法主要有两种:纵取威与毛引威。在大铠发展的早期,采用的是纵取威的编缀方式,是一种从挂甲编缀技

16、法上衍化而来的,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编缀风格,鲜少有实物文物保存,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领仿制逆泽泻威铠甲雏形采用的就是纵取威的编缀技法,特征是在铠甲外观上缄与毛立的走向皆是垂直的,通常是从缄孔的位置起始循序渐进,从左至右横向连接下一甲片,再往上通过毛立纵向连缀,编缀走向呈“几”字形(图 6)。纵取威大铠的甲片横缀紧密,而在纵向上各排甲片相对灵活,适合骑战。平安时代的长轴画卷伴大纳言绘词中的图 7:伴大纳言绘词局部,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图 8:毛引威编缀步骤图 9:足利尊氏大铠,14 世纪早期,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武士形象,还原了当时纵取威大铠的实战应用形态(图 7)。早期大铠的设计是以应对

17、骑射战为导向的,体量巨大,出于对作战机动性的考量,逐渐只在需重点防护的部位使用金属甲片,其余部位采用皮革甲片,或采用金属与皮革交错叠合的方式,这一改变虽减轻了铠甲的重量,但材质上的改变使铠甲的防护力下降,毛引威技法的出现平衡了大铠灵活性与防护性的需求,从而逐渐取代纵取威,成为了铠甲编缀的主流技法。采用从左至右横向编连,但毛引威是从毛立部位起始编缀的,再回穿过斜下方的缄口,这一个步骤的迂回将上下两排甲片的活动空间收窄,所以不同于纵取威的毛立与缄具呈垂直状,毛引威的缄呈现斜向上的对角线连接(图 8),这种编缀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甲片之间连结十分紧密,从而一定程度弥补了使用皮质甲片带来的防护性能下降,同

18、时这种紧密交错的编缀使身甲威毛即便在战争中受损其结构依然能保持稳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足利尊氏大铠,采用的便是毛引威编缀技法(图 9),虽战损严重但结构依然稳定。纵取威与毛引威编缀是同一系统的,虽在外观形式上与挂甲编缀方式有着较大区别,但本质依然是一种传统的东亚谱系的札甲编缀方式。2、素悬威素悬威技法在日本战国时代兴起,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大量征用足轻,铠甲的需求量增加了,武士阶级开始探求具有更全面防护功能的铠甲。铠甲的小札向板札变迁,威毛使用量降低,铠甲的制作流程简化,编缀步骤简洁的素悬威技法开始广泛流行。素悬威最初被主要应用于腹当与腹卷这种形制简单的铠甲中,这种编缀方栴檀板脇板鸠尾板

19、长侧弦走革草摺菱缝板2023服饰4期.indd 4623/8/23 上午9:44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47彰往察来,显微阐幽:论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源流与发展分流行,“朱画”的使用将菱缀与眭目缀的功能性彻底隐去,仅凸显其装饰特征。三、日本札甲的技术转徙与文化协同根据历史节点,通过对日本铠甲编缀技法演变的关键时间与中日交流年表(表 2)进行梳理比较,以厘清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源流与发展的历史进程,阐释其技术转徙的背景,以及在近世札甲发展盛时多元文化协同的形式及缘由。1、断裂的历史图景图 10:素悬威编缀步骤图 12:朱画菱缀纹图 11:菱缀与眭目缀编缀步骤式并不像毛引威一般紧密,属于毛引威的简化形式:

20、同时使用两根威毛并列编织,从缄口交叉呈 X 字形,后贯穿连接上下板札(图 10)。这种步骤简单且用时少的编缀方式使铠甲制作走向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的可能。这一时期登场的当世具足是在大铠与胴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板札与素悬威技法结合,身甲更为坚固,防御力提高,但是伸缩性降低,不能直接穿脱,需要使用铰链连接。素悬威技法被认为是日本本土开创的独有编缀技法。3、眭目缀与菱缀铠甲的装饰性与功能性并存不矛盾,但不同于其他服装种类,铠甲的装饰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并未被强调,直到功能性板札的大量使用,简化了威毛的连缀,显著降低成本并使之有了批量生产的可能后,武士阶级在对铠甲的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情感化的

21、设计,铠甲的编缀技法上装饰技法的应用逐渐被强化。除上述三种铠甲身甲的编缀技法外,从平安时代开始,毛引威大铠的錣、草摺、大袖、栴檀板部位的下缘菱缝板的位置通常为一排畦目缀和两排菱缀(畦目缀常位于毛引威与菱缀之间)。畦目缀是将每排小札两端衔接至菱缝板固定,呈“”形;菱缀则将威毛收尾至菱缝板,呈“X”形(图11)。在战国时代铠甲的菱缝板出现了眭目缀与菱缀各一排,或两排菱缀而无眭目缀的组合,需要注意的是,两排菱缀编缀时需增加一个偏移单位,这就使每横排都会剩下一对札孔,故上下排菱纹通常交错排列。眭目缀与菱缀的组合使铠甲展现出更为强烈的装饰意味,在镰仓时代到南北朝时代也发展出了使用朱漆描画菱纹与眭目纹的技

22、法(图 12),这一风格在江户时期的当世具足中也十2023服饰4期.indd 4723/8/23 上午9:44048艺术设计研究2023 04 期“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中日之间的交流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王朝就已发端,中国的先进技术、工具与文化通过朝鲜半岛流传至日本,中日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共性,但从日本铠甲制式与编缀发展演变的时间节点以及技法特征的转型上可以看出,技术与文化的传播发展路线并不一致,且其过程是非连续性的。4 世纪之前,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是物质与工具上的,直到百济王仁给日本带去儒家著作,日本得以文化启蒙。后有倭国使节入贡南朝,到大批中国移民东渡,给日本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

23、促进作用,也是在这时,日本挂甲在制作上有了技术分工协作:身甲部分主要由日本本土工匠打造,而肩甲膝甲等附属部分则由移居日本的中国工匠打造或直接从中国引进。当时的日本挂甲制作需大量使用铁片,耗时长,续日本纪记载天平宝字 3 年(759 年)遣唐使高元度“往于唐国。事毕欲归。兵仗样。甲胄一具。伐刀一口。枪一竿。矢二只分付元度。”在遣唐使将唐甲引入日本后“今後諸国製造甲冑鉄革作(今后各国制造的盔甲不使用铁而用皮革制作)”,极具唐风的绵襖甲成为了日本普通士兵的主要防护甲被大规模使用。由此可见早期日本的铠甲多是对于中国铠甲的学习与仿制。镰仓时代之前日本无论是政体还是文化都参酌中国,在历经五代时期中日交流的

24、骤减和藤原时代的文化氛围后,日本逐渐进入了具有独特文化标志的国风时代,日本铠甲的制作开始逐渐脱离对中国铠甲的模仿,大铠在这一阶段出现并开始建立起独特的艺术语言,但所采用的纵取威和毛引威的编缀方式依然为典型的东亚札甲编缀技法。文化上的“断裂割席”、技法上的“点金乏术”,日本铠甲在试图褪去“唐风”的过渡期依然带有着中国铠甲设计风格的形殊神同。13 世纪忽必烈征战日本,蒙古军队所使用的火器令日本军士大为震惊,在此之后不久,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代,铠甲的设计逐渐侧重对于火器的防御。素悬威大铠成为主流。可以说中日之间的冲突以及日本朝廷的分裂推动了武器的发展以及素悬威技法的问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时期日

25、本札甲的设计升级很难被认为是来自本土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驱动,更像是在火器神威与文化壁垒的双重阻抑之下,被历史的车轮推碾向前的。综上可知,日本传统札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连贯的线性进程,在动态宏观视角下呈现出由多重潜在交流与冲突所构建的一幅断裂的历史图景。从接受技术与文化上的启蒙、对唐文化的吸收到摒弃、与元明的冲突碰撞以及西学东渐下的矛盾犹疑,这一断续递进的历史画卷,隐喻了日本札甲技术转徙的过程,这其中的“顺势与断裂”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畅达连结时,吸收异质文化精髓,时间交流与冲突历史背景主流铠甲中国日本中国日本4 5 世纪南朝古坟倭王遣使南朝南北朝战争,军备兴盛百济朝贡日本,儒学著作传入;汉民东

26、渡裲裆甲,明光甲等金属札甲,马铠挂甲7 9 世纪隋唐飞鸟奈良小野妹子使隋;遣唐十九次;中日交往高潮多民族融合,奢靡之风;唐风戎服形成以唐为师;大化改新;唐文化与西域文化裲裆甲,明光甲,仪式甲挂甲,绵襖甲10 13 世纪五代 宋平安镰仓五代时期交流骤减;宋代海运商贸往来密切宋代商业繁华;手工业发达;“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平安时期文化繁荣;武家兴盛;鼓励民间贸易,奉行锁国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甲,明光细网甲,步人甲,纸甲大铠,胴丸13 14 世纪元镰仓元日之战;僧侣往来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海外贸易繁荣凑川战役;南北朝战争锁子甲,布面甲柳叶甲,罗圈甲大铠,胴丸,腹当,腹卷14 19 世纪明清室町江户

27、勘合贸易;万历朝鲜之役;信牌贸易资本主义萌芽,倭寇海禁,洋务运动南北朝统一;应仁之乱;西学东渐,明遗民侨居布面甲,锁子甲,黑漆叶甲当世具足,南蛮胴具足表 2:中日交流历史节点与主流铠甲2023服饰4期.indd 4823/8/23 上午9:44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49彰往察来,显微阐幽:论日本札甲编缀技法源流与发展而在交往顿挫之时,通过内省而觉醒自我力量。2、“技”与“艺”中的文化协同从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角度论述日本传统札甲技术与艺术的流变,会发现其内在逻辑其实是一种对于异质文化的甄擢,这一点在室町时期日本札甲开始走向“协同增效”上犹可观之,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在室町时期

28、大铠退出历史舞台后当世具足成为主流,当世具足无论是形制还是甲片和编缀技法它几乎荟萃了历朝历代的札甲形制特征,尤其在安土桃山时代的南蛮贸易的推动下,西方铠甲的制式技术也大大影响了此时日本的甲胄制作工艺,如德川家康的南蛮胴具足,头盔与胴甲采用的是欧洲板甲工艺,而草摺部分则采用的是传统的素悬威编缀技法。这种拼贴挪用的方式对于日本札甲的重构也体现在对畳具足的打造上(图 13),畳具足的胴甲、佩楯与胫甲由矩形甲片和环锁联结而成,这是中亚和南亚地区十分常见的锁子甲工艺(图 14),不同的是畳具足在腰部以下拼接了素悬威草摺。这其中欧式板甲的“强韧”和西域锁子甲的“轻巧”十分直接甚至生硬地移植到了日本传统札甲

29、中,一方面,这种直白的拿来主义的确让札甲的性能有了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这种切割拼嵌的方式总归是打破了传统铠甲中技与艺的和谐平衡。这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说明两点:一是鼎盛时期的日本武士阶级对于外来技术文化的包容性是极强的;二是面对传统札甲与新技术文化的重构时又无法抛弃一直以来的民族文化的本位主义。于是在这一东西方文化冲击的早期阶段,在技术上与艺术文化的协同与交融上,表现出一种钝涩感。第二阶段,江户时代在西学东渐影响下日本社会显然存在着一种“路向再建”的氛围。彼时明末的士大夫们对于铠甲等武器装备表现出浓厚的技术热情,受西洋技术的影响在军备建设上的创造尤为空前。西方技术在明代“经世”文化的环境中吸

30、收淬炼之后又通过“汉译西书”传入日本。在经世思想与西洋武器的不断冲击之下,日本统治阶级开始寻求与异质文化之间有效的契合性,江户中晚期的传统札甲显然不再满足于剪切拼凑,而是有了多种风格的揉杂,开始尝试把握取舍的尺度。东京富士美术馆所藏的一件云龙莳绘二枚胴具足(图 15),构造上借鉴西方板甲的设计,通过横矧板铆接作为胴甲前身,上覆盖毛引威小札,以莳绘工艺装饰中国传统云龙图案,类似明清布面甲“藏锋敛锷”的设计思路,在大幅提升胴甲防御性能的同时又在装饰上融汇了东方艺术元素,拢手则采用了锁子甲的工艺,而草摺和佩楯依旧使用传统的毛引威和眭目缀编缀方式。在长期和平的江户时代,日本铠甲的编缀技法是在不断与多元

31、文化“交集”的过程中,提炼出自己的技术路线与艺术理念的。就此而论,近世日本传统札甲在“技”与“艺”上协同的两个阶段:早期钝涩,后期集雅。不难发现在西学东渐风潮下明代经世之风的渡来,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然其最后的归趋图 13:畳具足,17 18 世纪,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 14:印度锁子甲,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 15:御纳户糸威云龙莳绘桶侧二枚胴具足,藏于东京富士美术馆2023服饰4期.indd 4923/8/23 上午9:44050艺术设计研究2023 04 期武文茜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 博士研究生王新厚(通讯作者)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

32、院/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教授是在经历了中西文化的互动之后与本民族铠甲文化的洽融,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大抵还是把握了社会文化变迁的脉络。四、结语就此观之,通过对古坟时期日本挂甲与中国东北地区骑兵甲的对比,可见中国札甲对于日本札甲的影响是久远的,但也是阶段性的。早期的日本挂甲无论是从甲片设计、编缀技法还是身甲构造上基本是对中国骑兵甲的复刻,大铠在形制设计上虽有革故鼎新之势,但采用的依然是传统东亚谱系的编缀技法,直到素悬威的问世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编缀技法上的本土化创新,眭目缀与菱缀的应用将日本札甲的艺术语言风格表现得更为鲜明。揆诸历史,中日之间的交流是断续前行的,日本札甲在编缀与结构设计上对于中国铠甲

33、技艺的融入、内化、转译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首先是形式上的剥离,再是技术上的重构,最后是与异质文化协同共生。中日技术文化的交往带来了日本札甲技术的优化,而冲突与矛盾却也同样促使了其自我特质的构建。彰往察来,研究日本札甲编缀源流、形制演变与文化协同,但并不拘囿于日本札甲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中国札甲的流变;显微阐幽,在探析日本札甲技法与文化的同时,寄寓于细微之处,辨察其留风遗韵,求得些许古代铠甲艺术的闪耀光点。试从东亚铠甲史的领域寻求一个新的剖面,借他山之石考镜中日札甲的些许困惑,弥补一些目前中国札甲出土文物甚少而相关研究薄弱的遗憾,倍风而驰易以远,以期在目前中国传统铠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稍作

34、拾遗补阙。注释:(日)末永雅雄:日本上代甲冑,東京:創元社,1944 年,第 122 页。(日)鈴木一有:東海甲冑出土古墳古墳時代中期変革過程,三重県埋蔵文化財調査報告:天花寺丘陵内遺跡群発掘調査報告,2005 年第 6 期,第 217-228 页。(日)金山順雄:甲冑小札研究,東京:,2006 年,第 218 页。(日)清水和明:小札甲製作技術系譜検討(特集 古墳時代鉄製甲冑研究新段階),月刊考古学,2009 年第581 卷,第 22-26 页。(日)世良京太、高松淳、小笠原司:古墳時代甲冑平面展開比較,2018 論文集,2018年,第309-314页。(日)高橋工:東甲冑系統日本,日本考古

35、学,1995 年第 2 期,第 139-160 页。(日)山岸素夫:日本甲冑基礎知識日本甲冑基礎知識,東京:雄山閣,2005 年,第 47-50 页。(日)笹間良彦:上代甲鎧迄推定図上復元,甲冑武具研究,1962 年第 1 期,第 38-39 页。杨泓:日本古坟时代甲胄及其和中国甲胄的关系,考古,1985 年第 1 期,第 18 页。钱梦舒、张竞琼:魏晋南北朝时期铠甲的类型及特征,艺术设计研究,2016 年第 3 期,第 46-53 页。(日)梶原洋:発見 鎧 年代,東北福祉大学芹沢銈介美術工芸館年報,2021 年第 12 期,第43-50 页。(日)多田麻希子:平成 29 年度群馬県金井遺跡

36、群関係資料調査報告。専修大学社会知性開発研究古代東研究年報,2018 年第 4 期,第 185-189 页。同注。白荣金: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铁铠甲的复原,考古,1987 年第 9 期,第 853-859 页。(日)梶原洋:小札考:小札鎧系譜,東北福祉大学芹沢銈介美術工芸館年報,2010年第1期,第57-80页。同注。(日)石野亨:鋳物技術史,東京:日本鋳造工学会,1997 年,第 229 页。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 78 页。(日)飯田武鄉:日本書紀通釋,東京:日本書紀通釋刋行會,1940 年第 5 卷,第 321 页。(日)内山敏行:栃木県下野市御鷲山古墳小札甲,研究紀要,2022 年第 3 期,第 89-101 页。(日)黒板勝美:續日本紀,東京:國史大系刊行會,1935 年,第 1457 页。同注。(日)内藤湖南著,刘克申译: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118 页。权宇:试论江户时代“锁国”体制下的华夷观与西洋观的变迁以东亚三国文化互动为中心,东疆学刊,2012 年第 1 期,第 8-13页。本文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基金项目“新型柔性防刺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编号:2019202)的阶段性成果。2023服饰4期.indd 5023/8/23 上午9: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