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仲永教学目标(一)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三)把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设想1、帮助学生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同学们,什么是人才,怎样成为人才,是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
2、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勤奋努力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放弃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人才决不是天生的。导入新课整体感知一、 作者简介:指导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资料王安石(1021-1086)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
3、,治理得井井有条。 宋神宗熙宁二年积极推行变法,以舒民困,元丰八年,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王安石的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王安石的诗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不少咏物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教多的描写湖光
4、山色的小诗,并注意对诗歌艺术的锤炼。名作很多,如船泊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小诗,新颖别致,炼字炼句妥贴自然,艺术上确实比早年成熟了,但往年诗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这时是大大减退了。二、 内容感知,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指正。字音:邑 扳 谒 泯朗读节奏指导: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要求全班齐读全文。4、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
5、文意,翻译全文。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同桌交流讨论,问题做出标记 质疑点拨,译文。参考:(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参考(2)理解几个词语“养父母”养:赡养。“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邑人:同县的人“从先人还家”从:跟从。“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且为众人”且:尚且
6、“固众人”固:本来。参考(3)理解下列句式“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参考(4)方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7、,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说:“(他已经)才能完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8、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读课文并正音默读,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文学常识积累训练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问题探究问题一: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参考: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问题二: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参考:其父利共然,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问题三
9、: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写法,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参考:后天教育对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全班交流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品味体验本文的叙事部分语言精当而精炼,平实之中不乏感情色彩。同时详略得当,过渡自然。你能找出一两点品味一下吗?参考: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详略得当详写第一个
10、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余闻之也久”其中有两层意思“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句话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独立思考准备2分钟畅所欲言品味课文的语言和写法拓展体验即席发言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要求:自选角度,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快速组织语言。2、假如方仲永生活在今天,他的命运又会如何呢?准备2分钟交流情感培养表达训练课外作业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一个两岁孩子的家人给记者打电话,说孩子已经会认上千个汉
11、字,打电话让记者报道一下。记者告诉她,两岁孩子成名未见得是好事,他以后的路还很长。有一个学画的孩子,5岁就在全国获大奖。他爸爸是位美术工作者,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帮助孩子出名上,办画展、卖画,忙得不亦乐乎。孩子十几岁时似乎失去了灵光,画作变得平庸起来。一位艺术界的朋友告诉我,那孩子几乎废了。 写作训练伤仲永叙议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七年后泯然众人后天学习至关重要板书伤仲永同步练习一、基础演练: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邑人( ) 日扳仲永( ) 不能称前时之闻( )环谒于邑人( ) 泯然众人( ) 卒之为众人(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未尝识书具自是指物做
12、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3、 翻译下面句子。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或以钱币乞之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本文选自 ,作者 , 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 。二、精彩回放: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
13、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4、 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请找出来。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呢?4、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成为一名普通人,谁该对此负责?请谈谈你的看法。三、课外延伸: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新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
14、罢质,果不得见。(选自战国策。魏策)注释:(1)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2)质:做人质。(3)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4)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去,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议,诽谤C、愿王察之 察,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罢,结束 11、翻译画横线的句子。(2分)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袋子 言而成虎。 12、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1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2分)四、写作平台: 方仲永由聪慧过人到泯然众人,这个悲剧
15、主要是由其父的愚昧、庸碌、贪利造成的。假如方仲永生活在当今时代,其父是一名教师,其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而仲永自己又表现出了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他的结局又将会怎样?请展开想象,以“新时代的方仲永”为题,写一篇作文。参 考 答 案一、 基础演练:1、y pn chn y mn z2、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从此。 对感到惊奇。 以宾客之礼相待。 认为有利。3、(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4、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宋 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16、二、 精彩回放:1、“扳”通“攀”,牵,引。2、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3、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答案略,只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三、 课外延伸:10、C11、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说变成真的老虎了。12、庞葱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1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四、 写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