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酒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介绍。)、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注
2、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
3、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
4、,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
5、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6、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
7、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8、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
9、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
10、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11、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 饮 酒 陶 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
12、飘逸之梦 景即情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及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个中原因为线索,采取读讲赏评练的教学方法,探究学生自主学习、会学习的教学模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二、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思想意义。三、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四、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熟悉陶渊明吧?
13、学过他的诗文吧?谁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陶渊明?讲 生-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躲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
14、,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师:那么陶渊明在士大夫心中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看屏幕)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呢?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究一下个中原因。(二)自主 合作 探究读 朗读整体感知(划出节拍、重音、情味)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15、/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师:同学读懂这首诗没有?请小组出示疑问。赏1、(预设问题)关于诗题。是否与饮酒有关?一种有关:饮酒二十首序“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则题数句为娱,纸墨遂多,聊为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一种无关:借酒为题,躲避迫害。饮酒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明确:心远地自偏。“心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心远?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先援引陶归去辞中 “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援引江州刺史檀济道例。陶常是“夏日抱常饥,寒夜无被眠”江州刺史檀道济亲
16、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故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17、。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 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的又一因素呢?(意境分析)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一幅由近及远的傍晚时分一幅美丽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
18、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你怎么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苏
19、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耿介;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明确: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其他人
20、,不妨也 “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
21、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作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师:2、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从陶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生一是“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的
22、思想值得借鉴。 诗中写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追求,那么我们的心境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二是陶渊明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意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十分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也就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供选择,特别是现在,生活日呈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选择的前提应该是:健康、
23、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三是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评 师 4、诗歌形象的鉴赏首先,知人论世。其次,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这类诗的特点,也就是说,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再次,要分析诗歌的哲理句再其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三)巩固、拓展练 乘 坐 2190才过峰峦一线天, 又临“险”字洞门前。未及抚定惊魂魄,已作霞云雾里边。抓住语言:“才过、又临、未及、已作”山峦高险,景色迷离,变化万千。意境: 险要的峰峦,幽深的山洞
24、,绮丽的云霞,抒发了对北国风光的惊喜赞美之情。饮酒教学反思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