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7884504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内容,一、简介,二、发展历程,四、,新课改下的,教育评价,=,现代教育评价,三、典型的教育评价的实例,1,、概念:,教育测量: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属性与规律做出客观的、定性或 定量的描述。,教育评价: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一、,简 介,3、作用:,(1)教育测量和评价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仅是鉴定,而且还有改进,从某种程度上说,改进比鉴定更为重要。,2、测量与评价的关系:,从逻辑上讲,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就历史

2、而言,我国的教育评价确实是从教育测验开始研究的。,三个阶段:,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理论积累阶段(19771985),持续发展阶段(1985以后),二、发展历程,二、发展历程,(,1,)间续发展阶段,1905年我国废止承袭已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之时,正值西方教育测验运动方兴未艾,在内与外、主动与被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西方教育测量的理论很快就传入了中国,并进而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中国的教育测量运动。,A,、1918年,美国人瓦尔科特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时,用推孟修订的比纳量表测量了该校高等科四年级学生;同年,俞子夷仿造了一种小学生国文毛笔书法量表,但也并未引起广泛注意。,C,、

3、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程,B,、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将 TBCF(T:total ability;B:brightness;C:classification,F:effort)测量编制法介绍到中国。,D,、在五四运动期间我国教育测量达到第一个高潮。著名学者文伟、陆志伟、陈鹤琴、萧孝峡等倡议组织“中国测验学会”,专门从事测验理论研究。该学会于1931年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教育测量和评价方面的第一个学术研究组织。,E,、在抗日战争期间,正是西方教育评价研究诞生并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测量在此时走向低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泰勒“八年研究”及其它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自然是不可能介

4、绍到我国来的。甚至连“教育评价”的概念都未能引进,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水平自此与世界拉开了距离。,F,、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政府认定苏联的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教育,予以一概肯定,并在实践中全盘照搬;同时认为,欧美国家的教育和旧中国的教育遗产都应一概否定。这种严重的片面性使我们丧失了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能力。,1900-1949,年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相结合,并呈现多种体制的多元化格局;教育测量活动蓬勃发展,翻译引进国外的测验量表,修改编制量表,建立学术组织,开设测量课程,出版测量方面的专著;建立教育督导制度,G,、50年代末期,中苏两党乃至两国的矛盾已初露端倪。到了60年代初,以布

5、加勒斯特会议为标志,中苏论战全面爆发,两国关系彻底破裂。此时,政治上的斗争再次延伸到教育领域中来,我国教育系统对于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育模式,由学习模仿转变为声讨批判。至此,在教育评价领域,,欧美式的教育测验既以“资”字号被否定于前,学习以五级分制为核心的苏式的考评方法又以“修”字号被批判于后,而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又并不能指出评价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哪里,,于是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遂陷于无所适从的困境而再次被迫中断。,H,、1966年我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的正常招生被中断了6年之久。1972年起,大多数学校开始恢复招生,主要是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和初中

6、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学员,取消了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在教育评价的实践和研究进程中,就其内容而言,有一个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即由主要评定学生的有关方面到全面评价教育系统各种因素的发展过程。建国以后直到80年代初期,我国的教育评价实践和研究都还基本处于单一化的学生评定阶段。,(,2,)理论积累阶段,由于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前一阶段相比,本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展的持续性、不间断性,。这种连续性使研究成果得到了有效的累积,同时由于我们具有后发优势,从而使得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7,年,8,月,

7、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自,1977,年起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新的招生制度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统一招生制度的恢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也极大地,刺激了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2,)理论积累阶段,一是反思历史、重建秩序的需要。,拨乱反正以后,人们看到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发展上的大起大落和重大失误,感到有必要认真反思和评价过去的教育政策和实践,探究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整治、重建工作成效如何,需要及时作出评价。而以何标准、如何评价,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二是教育改革实践的要求。,改革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

8、索和完善,只有及时总结,才能减少失误。发展中不免会出现问题,必须加强监控,妥善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等重要关系。由于教育评价具有系统收集信息、检查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否达成、对教育工作过程及成果质量作出科学评定和价值判断、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等功能,因此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教育评价研究兴起的背景和动因大致有三:,(,2,)理论积累阶段,三是国外教育评价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影响。,本阶段教育评价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和介绍了海外的教育评价研究成果,为我国日后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如,我国的许多教育期刊陆续译介了国外及我国

9、台湾地区有关教育评价的文章及专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首次派专家来华东师大作“教育评价”的专题学术报告,;,教育部指定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建立“中国国际教育成就评价中心”,。,就我国学者自身的研究而言,此时主要是心理测验研究再度蓬勃兴起,。,吴天敏第三次修订并于,1982,年出版了中国比纳测验;,1983,年,在武汉召开的有关会议提出要对重点学校进行评议后,有的学校结合实践着手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制度和评价高校工作状态的理论和方法。,(,3,)持续发展阶段,a,、活跃阶段(,19851989,),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我国教育评价制度。19

10、85 年 6 月,教育部召开了 高等工程教育评价问题专题讨论会,这是第一次全国性的教育评价研讨会,它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真正开始起步了。1985 年 11 月,原国家教委发布 关于开展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高等教育的评价和试点工作,此后,高等教育的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开始全面展开。,1986 年,又成立了督导室以及各级教育督导室,b,、规范化阶段(,19901996,年),1990 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的规章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走向了规范化。,1991 年 4 月,又发布了 教育督导

11、暂行规定。,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价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1994 年 1 月,国家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在这个阶段,在原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全国教育评价工作开始有序地展开,不仅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而且与国外学者一起研讨教育评价的问题;并且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这是第一本关于教育评价的专业杂志,接着又在北京创办了基础教育评价专业性杂志 教育评价,c,、创新阶段(,2002,年,至今),2002 年,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国开始开

12、展教育评价的试点和改革。,2002 年 12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原则。,随着国家一些教育改革制度的颁布,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出现了一些素质教育的评价模式,如“主体性素质教育评价模式”,“个体发展教育评价模式”“五育并举目标模式”“层次结构目标模式”,“,素质教育的三分合评价模式,”,,产生了诸如“素质教育报告单”、“分数+等级+评语”等评价报告模式。,三、典型的教育评价实例,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深受科举制思想的荼毒,对于教育评价最直观的反映在于,“,高考,”,这一手段,我们通过高考这一历程的分析谈谈我国教育评价的观念的发

13、展。,1,、民国时期的单独考试制度,孙中山提出应该将考试作为评价人才的一种手段,为了选拔新政权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中华民国成立了考试院来管理全国考试,,此举促进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统一考试制度,1937,年时,南京政府开始对高校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在南京大学(当时称为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这几所知名高校内试办,联合招生,,到,1939,年时改成,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由此,从,1949,年到,1951,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逐渐由过去的单考、联考制度向统考制度过渡。,3,、推荐入学制度代替统一考试制度,1962,年,受国内政治形势变化和阶级斗争范围扩大

14、的影响,人们对统一考试制度的态度有所改变,认为这一考试损害了工农子弟受教育的权利;,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人们对统一招生考试的争议更加强烈。月日,中央又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用,推荐入学的方式代替统一考试制度,,并将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4,、重启,“,统一考试,”,制度,自,1972,年,重启,“,高考,”,到至今,,经历了数次改革,正在逐步走向完善,A,、纸笔测验,高考,B,、学生成长评价,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的目的意义,1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

15、需求。,2主要是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3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的自我评价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可能。,4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既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参考。,二、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内容,(一)封面的设计:,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照片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班主任爸爸、妈妈家庭地址、电话号码其他,(二)内容的设计:,1学生平日的优秀作业 2美术作品手工作品 3参加实践活动 4期末的终结性评语,5学生背诵过的诗文 6平时在校获得的奖励及各类奖状 7老师、同学、家长的评价,8成长

16、记录表 9自办的手抄报 10 好的日记 11 家校联系手册 12 知识测查材料 13 其他,3,、改革重点:,1,、理念:,2,、发展趋势:,(3),关注被评者的个体差异,确定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协商交流、达成共识,找出优势、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1),以被评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者的起点和,发展中的问题;,(2),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它基于被评者的过去、重视被评者的现在、着眼被评者的将来;,四、新课改下的,教育评价,=,现代教育评价,2,、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

17、教育环境;,(4),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3),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2),由关注总结性目的向关注形成性目的发展;,3,、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发展多种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课程的执行情况、实施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革新机制。,(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强调自我分析与反思,建立以自评为主、他人参评的制度,让教师多渠道获取信息,提高水平。,初考:,中考:,免试,就近升学;,内容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部分学科开卷考;,重视能力考查,,初考:,中考:,高考:,与基础教育课改衔接,加强能力和素质考查,,高考:,不得公布成绩和排名。,试题依据课标、杜绝偏题怪题,,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选拔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