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2.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83707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核舟记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分析讨论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诎数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

2、”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

3、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四、分析讨论第四段。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横卧一楫 椎髻仰面 视端容寂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楫。(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3.这一段

4、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楫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4.这一段文字说明

5、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使读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两“舟子”虽神情有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

6、,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

7、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六、分析第五自然段。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

8、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九、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附:核舟记教学简案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

9、总)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人如睹其物。按一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朗读、翻译、总结段意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可是这种老的教学程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应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把阅读和写作熔为一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上能掌握文中的字词,能够读懂原文,这样在第一课时,首先纠正不正确的字音和句读,帮助学生把较难翻译的句子翻过来,掌握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语法特点,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根据

10、文中第二、三、四、五段的说明,以第三段为重点,画出核舟的外表形状。在学生画图时,要巡堂指导。第三、四两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舟中五人的坐姿和情态很难掌握,指导学生要反复阅读课文,揣摸其中的细微之处。读文作图,对学生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学生的绘图能力也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图形不一定很规范,可谓参差不齐,但画的最不成样子的,也能把舟的形状和人物的位置画出来,教者选几幅比较规范的,给学生传阅,要求指出其中画错的地方,观点不统一的地方,允许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理解原文。之后,指出课文是用了“总分结合,依次说明”(总分总)的方法进行说明的。让学生看着自己画的图,根据这个说明方法回

11、忆课文,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学生积极活动,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画龙点睛,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了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特点之后,要选几幅生活气息浓厚的图画,挂在黑板前,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画面本身的特点,选其中一幅,仿核舟记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写一篇说明文。注意,学生打完草稿后,有一点需要说明,即核舟记中写核桃很小,却刻了许多东西,学生往往写画面如何小,却画了许多东西。这样,学生进入了机械模仿的歧途,应立即纠正,把注意力放到画面本身的特点上,这样,就能写出很成功的作文。例如,可选德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路施达波尔的代表作麦田,经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明确这幅画的特点是:色彩鲜明,明暗对照,人物、动物各具情态。根据这些特点,再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就能写出一篇很好的油画麦田的说明。用“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的方法教核舟记一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效果很好。这个问题说明,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按照不同课文的各自特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避免僵化呆板,这样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