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主题是亲情。 “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我”为这样对朋友感到很伤心。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是少年世界里,少年朋友的交往,充满友情,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子女,但并不尊重子女的友谊,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
2、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是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世界观、价值观正有待形成。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设想: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
3、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学目标:1积累“逮、攥、怦怦、寒颤、形影不离”等词语;2体会并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3学会与父母沟通;4教育学生学习“我”与万芳珍惜友情的可贵品质。教学重点:1朗读表演;2体会与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学会与父母沟通;2学习珍惜友情的可贵品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及其步骤:(一)激趣导入:巧用唱歌,创设情境。借用歌曲朋友(周华健)创设情境:这首歌表达了朋友间无比珍贵的友情。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我问大家,你们送过什么礼物给朋友吗?请说说。今天,我也想送一份珍贵的礼物给在座的每一份朋友,
4、那就是羚羊木雕。(嘘,在哪儿呢?)对了,这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而是当代作家张之路的一篇文章羚羊木雕,为什么我要把它当作一件珍贵的礼物送给大家呢?因为它里面包含着一种特珍贵的感情,这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好吗?(二)我来表演:分角色朗读表演,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准备活动分角色朗读(我、妈妈、爸爸、 奶奶、万芳、万芳妈、叙述者);注意每人的神态语气心理性格(应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注意人物出场先后顺序,该怎样安排?2实践活动:我来表演,你来评。注意人物的个性;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重音语速语气);评出谁是“最佳演员”。(三)我来自查:检查预习情况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
5、的读音犄角( ) 怦怦( ) 寒颤( ) 树杈( )攥着( ) 脸颊( ) 反悔( ) 无可挽回( )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像身体和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形容关系密切。( )不跟别人商量,按自己的见解决定。( )完全不放在心上。( )文中形容两个同学关系好得好像一个人。( )(四)整体感知,思考作答。1.文中的这只羚羊是怎样的一件东西?(明确:爸爸从非洲带回来 的,黑色硬木雕成的,贵重的)2.文中主要涉及到了哪些人?(明确:爸爸、妈妈、我、万芳)3.围绕“羚羊木雕”,这些人之间各发生了什么事?(明确:略)4.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爸妈、我、万芳分别是怎样的人?爸妈:重财轻义;“我”:珍惜友情;万芳:
6、仗义明理。(五)我来研讨:分组,逐一讨论作答,要求同学们畅所欲言。1.重点语句分析:2.人物分析:一个 的“木雕”一个 的“爸爸”一个 的“妈妈”一个 的“万芳”一个 的“奶奶”一个 的“我” (六)我来体验:希望同学们都能踊跃地各抒己见。1我会这样处理: (1)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2)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2“这能全怪我吗?”应如何理解(七)我来小结:1这次风波,给我们什么启示?2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请说说。(八)我来创作:课外作业假设你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请你给故事中最想说声“对不起”的人写一封信,表达歉意,抚平创伤,增进感情,为原文加一个别有意味的结尾。 要求: 1、可以补充想象你需要的情节,但要合情合理并与原文呼应。 2、情真意切。 3、符合书信格式。(九)送歌一曲:永远是朋友送话一句:童心结朋友,人间见真情让我们成为永远的朋友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张之路情节:写了四件事: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要木雕-取回木雕人物: 爸妈 重财轻义 “我” 重义轻财奶奶 通情达理万芳 仗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