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目标: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评重点语句,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诗意感悟。 2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 导入 谈谈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内容、大概、样子,为什么我们有很多同学都会忘了第一本书,而作者却对自己的第一本书记忆犹新呢?)那么就让我们步入课文一起看看作者的第一本书。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文章给你的整体印象怎样?有趣、充满着感情,又有着苦难。找出
2、文章中有趣的事情:人与狗的情趣;父亲关爱地询问我的考试成绩;祖母的幽默;父亲为我们补书;我和小伙伴共用一本书;老师看在父亲面子上对我得轻罚等等。苦难: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找出文章中表现的情感:文章充满了父子情、友情、师生情。品读表现父亲对我关爱的句子。(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加以品味)小结:作者的生活既有乐趣、情趣也有苦趣。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并且最重要的是生活中始终贯穿真挚的情感。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三、研读探究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
3、) 实义:半本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虚义:一段亦苦亦乐的人生经历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本义、语境义。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
4、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
5、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 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