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短文两篇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方法与过程自学文言文字词,找出说明的要素。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
2、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课时安排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
3、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
4、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 薄o、唇、 和、炀 砥、更、瞬、帖、韵、贮 粘、燔、沾、予、从 旋。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
5、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
6、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
7、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8、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
9、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
10、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
11、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