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诗歌二首》(第1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79547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诗歌二首》(第1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诗歌二首》(第1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诗歌二首》。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其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在诗的语言上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以至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来感受他独特的魅力,同时提高我们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期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的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一种是平淡自然、疏散冲淡。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诗的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史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所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秽、荷、狭、沾、违。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诗人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回归田园的志向抱着坚守的态度,所以即使农家艰苦的劳作,也不能磨灭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去南山劳作一天的生活图景。乐观向上。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1)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交代了哪些内容? 劳作的地方,禾苗的长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思考: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的图景。 热情高涨,倍加勤劳。归家的满足和快乐。内心充实而自由。 有明月、夜风,诗人扛着锄头,在月夜下归家,有点心急,却又对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思考:这四句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 “盛”“稀”是对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乱臣当道。而“晨”“月”都是时间的代名词,揭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而“理”“荷”又写出了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齐读前四句,读出情感。 (2)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人更加艰难。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不知诗人心底如何感想。 而后两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也会坚守田园。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 (3)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达到当堂背诵。 三、扩展阅读。 思考:下面这首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趣?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盛”“稀”暗示了乱臣当道。 “晨”“月”写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 劳作生活的情景——愿(返璞归真) “理”“荷”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狭”“沾”辛苦却又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