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社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备课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的“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板书),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童年生活的图画。
二 作者介绍及题解。
[多媒体]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等
解题:[多媒体]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鲁迅对孩提时期看过的故乡社戏一直念念不忘,称赞备至。他先后写了小说《社戏》、散文《无常》、杂文《女吊》,对社戏专门做了介绍。“社戏”的“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是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起初主要是在庙会活动中进行表演,后来,夏季求雨、新年、农闲等时候也进行社戏表演。 绍兴水乡的戏台,十之八九造在土地庙前的小河里,俗称 “ 万年台 ” ,又称 “ 水台 ” 。观众可以站在岸上看,也可以坐在船下看。(多媒体穿插介绍鲁迅的故乡——绍兴人土风情)
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三:粗读课文,
(1)查工具书,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正音:[多媒体]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最后还要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把你精读课文后对课文的认识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总结:粗读课文,我们做得很好,大家提出的问题暂时放一放,随着进一步学习,看看能不能解决。
四:细读课文。
(一)请大家思考问题:本文共记叙了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同学们可以边看边记在书边上。然后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我们已经再次细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请大家看下面这些情节内容。
[多媒体]
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后归航 “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其正确顺序应该是怎样的?顺序是:G、F、C、B、A、D、E
详写的是哪几件?详写的是:B、C、D
略写的是哪几件?略写的是:A、E、F、G
(二)认识了详略,大家再来思考、讨论:本文课题是 “社戏”,是否该把下面这些内容删去?为什么?
[多媒体]
A. 平桥村是 “我”的乐土
B. 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
C. 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D. 归途 “偷豆”
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拨:(讨论中学生已讲出来的,老师不必再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瞬间灵感或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平桥村是 “我”的乐土。
因为 “我”在平桥村处处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这充分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厌恶,对农村自由生活的向往。
(2)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
这部分主要写 “我”在 “乐土”的不 “乐”,实际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
(3)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分写得细致,生动,关于这一点,下文我们还要来研究学习这些作者又为何要不厌其详地写呢?这部分不仅表现了小伙伴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描绘了平桥村优美的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归途 “偷豆”。
通过对双喜、阿发等小伙伴言行的生动描写,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无私的品质。
总结: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以上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一主题的,是以 “社戏”为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的,所以,这些内容非但不是多余的,而是有力地表现了课文的主题。
(三)今天留个问题请大家回去思考:
既然是写 “社戏”,课文末尾作者又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又为什么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很多对戏的不满?这如何来理解?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感到陌生的词语。
(2)思考题。
(3)用300来字描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
16、《社戏》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备课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领略课文中体现的美,是本课时的重点、难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领略作者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奉献给读者的美。
一 指导精读课文。
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优美的部分。可以这样来读,首先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是最主要的,想想这一部分美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交流。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成若干个小组,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二 展示结果:
根据大家的阅读理解,概括一下,最突出的,《社戏》有 “三美”。
第一,自然美
[多媒体]
左右都是碧绿豆田和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水面前 “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夜航船,散发着清香的罗汉豆,无不给人以生命的鲜活,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请学生个人(朗读水平较好的)朗读,速度稍慢,同学们闭目静听,想像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第11节描写了夏夜江南水乡迷人的景色,表现了和小朋友一起去看社戏的愉快的心情,写得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想想,这几段写景从哪几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视觉: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似乎是横笛,宛转,悠扬。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不仅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还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总结: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比喻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水乡月夜图”,写出船行速度快,烘托“我”急切愉快的心情。抒发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大家齐读,加深体会。
第二,人性美。
[多媒体]
小伙伴们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举动,对付六一公公的幼稚办法,将船划得飞快的英姿,无不体现了孩子们毫无雕饰的纯净之美,体现着人的率真、自由与活力。
下面举例来体会。
[多媒体]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 “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请体会一下,加 “△”的动词能用别的替换吗?有哪些词表现了快乐的心情呢?
那娴熟的开船动作里,分明带着的是一片欢乐,令我们看到农家小朋友的机灵能干和去看戏时的愉快急切的心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加深体会。
[多媒体]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纯朴的话语,无私的举动,天底下难道还有比这更纯洁无瑕的吗?
第三,情感美。
[多媒]
三、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许来伴 “我”钓虾、游戏,外祖母的气恼,伙伴们的叹息与同情,双喜的鼎力相助,母亲的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 “我”坐在舱中,桂生为 “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无不洋溢着爱的温情。
在这里,我们就不再举例,同学们在交流中已谈得比较多了。
总结(回答第一课时问题):作者在课文末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豆好、戏好,原因就在于这一片乐土上的景好、人好。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布置作业:
(1)“六一公公”这个人物你喜欢吗?文中写他是多余的吗?
六一公公: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可见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
(2)联读练习。
读贾平凹 《月迹》片断,谈谈你的理解、体会。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而且那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瞬间灵感或困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们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挖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