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78689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园情。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唱学生听、唱完谈感受。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

2、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三、知识小窗1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

3、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3关东的由来。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

4、后又俗称“关东”,至今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四、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2读一读。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五、课文精读1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

5、付出一切。”2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说是那样的熟悉。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4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

6、子。(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5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

7、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6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作者的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沸腾、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7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让学生闭目倾听。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

8、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亲人,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8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情逐渐变得激昂,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9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

9、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10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确切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冲破一切阻隔的力量。1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